雪师曾经说过,若想让成年人做出什么改变是非常难的,而如果说为了孩子,很多家长就会愿意尝试改变,希望因此能教育出更好的后代。
这句话看似简单,背后却蕴藏了非常丰富的道理,可以说是回味无穷。
我也已经为人父母,至今为止,真的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称职的。先总结一句话:不为人父母就无法真正成熟起来。当然,这里说的“父母”并不一定指狭义的仅有血缘关系的父母,而是广义的一种“父母角色”,仅是法律层面的父母未必是真正的父母。
以前没有孩子时,确实生活很自由,愿意几点睡就几点睡,愿意跑哪去玩就可以说走就走。更重要的是不知道什么是父母对我的爱,因为好些事情都觉得是理所应当。儿子今年已经7岁有余。这七年,是逐渐认识自己的父母究竟给过我怎样无私的爱的过程,是慢慢体会如何从懵懂青年变成有所担当并重新做人的过程,也是从事业上的误打误撞到逐渐有了清晰的奋斗方向的过程。该感恩谁呢?太多太多了!是所有的人、事、物。
我很想把我的这些感受传递出去,一方面会有一种分享的快乐,特别是如果有人能从中受益的话。另一方面是可以让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变得更加增盛、更加充沛。你瞧,单单就说这几天仔细梳理思路、素材和资源的时候,就能收获很多的东西。比如,在刚才码字之前我就回想起小时候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上百度按照估计的方向那么一搜“猴子静态父母实验”,就出来了我想看到的信息——原来这个实验叫做“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就这么残忍的祸害小猴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记得当时在电视里看到的实验中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在当小猴在这个静态的房间里长大以后,科学家某一天突然把一个电动玩具放进房间里。结果可想而知,小猴瞎的魂飞魄散、尖叫不止。
电视里那个被吓得上蹿下跳的小猴时隔二十多年了,还在我记忆里鲜活的跳着。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实验。这么瞎折腾一气得出了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的道理,这就是科学吗?难道现代人就这么笨?非要把无辜的小猴子摧残成神经病才能去证明一个人类天生就该明白的道理?
我的结论是:是的!现在的人也许还真的需要看到这样的实验才会警醒,看看身边那些问题儿童就知道这样的道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都做得到。再请看同样是来自百度百科里的结论:
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记得跟一位做月子会所的朋友聊天时,她告诉我,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之所以花费一个月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费用到月子会所里坐月子,就是希望在那里能过上一段无忧无虑的“奶牛”生活。一堆人伺候一个产妇,只需到点了给新生儿喂喂奶,拍照发个朋友圈。其它时间要么做做瑜伽恢复一下体型,要么就是盯着手机不撒手。“千万别为孩子的事烦我!我只负责生,不负责养!”
你也许会说,这是极少数吧?
看看北京好几百家月子会所的火热预定情况就知道了。那些做出名气的机构还到处找地方开分店呢!
请问,月子会所里发生的故事是不是跟上面说的那个实验迷之相似呢?而且有点像这个实验的进阶版。如果说猴子实验“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意味着人类爱的传递靠触摸、运动、玩耍就够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月子会所里的“奶牛”做的就没啥问题,因为有专职月嫂可以完成触摸、运动、玩耍这种服务。回到家以后,孩子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也可以继续提供无偿服务。以此类推,是不是将来高度智能化仿真化的机器人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父母来“哺育”人类的后代呢?爱,就可以这样传递下去吗?
一个月前的武威,王晶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方面的互动课程。我觉得这些课程其实不像课程,更像是一种实验,是一场家庭教育模拟实验,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实验,是一场鲜活心灵间的情感激发实验。实话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尝试我们是发现不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上面讲的猴子实验确实很让我抵触,月子会所里的年轻母亲也确实让我叹息不止,但是,一个事实无法回避,在无情的动物实验和冷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反观我自己,在那内心深处的角落,是否仍然还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还有顽固的垢甲在黑暗中优哉悠哉的笑?还有藏掖在边角缝隙的蛆虫连自己都不愿揭发?我是否做到了完全无私的去爱了吗?
面对这些问题,我竟无力回答,只想说:看行为吧,这是最好的证明。为了儿子,我愿意改变。为了天下更多的孩子,我愿意提供一个能够让他们快乐并能激发天性的场所。为了无数的家庭,我愿意创造一个契机,为的是把智慧的源头活水引进快要干涸的池塘。这池塘里本来盛满了可以激发爱的能力的生命之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