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接触新媒体写作,我陆陆续续投稿了几十篇,在自己的账号上也已经发表了几十篇书评。
有时觉得灵感枯竭,没什么可写的,但是如果真正坐下来逼自己写,却还是能写出一些碎碎念的东西;有时候看完一本书后,又仿佛有千言万语想说,思如泉涌。
这份心境很映衬黎戈的这本《静默有时,倾诉有时》,人活着是需要向外表达的,但却不是一味向外,有时也需要向内,让自己静默下来,让自己模糊的视线变得清晰。
在前言中黎戈讲到,这本书大部分内容写于她的博客时代,那是一个自由又新奇的时代,普通人也开始书写,也开始公开向外倾诉自己。
黎戈的文字读起来特别舒服,让人有种近在眼前的亲切感。比如在前言中,她说到博客时代书写文字的“野生感”,有时是那种心追不上手的感觉,就是想说的话太多,忙不迭地记录也跟不上速度一样;有时又有那种手追不上心的感觉,纵使内心千言万语,但是一旦讲述出来,可能就变了味,或者写不出内心那份浩瀚和盛大。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但直到30多岁的年纪,才起步上路,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想写的东西也太多,有时真的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份喜欢。
但是在读黎戈这本读书随笔合集时,我发现这些温暖明亮的文字,每一个字都照进了我心里,点亮心里那份对于文学,对于阅读,对于写作真正的热爱。
如她评论尤瑟纳尔:“18岁时,她打乱了自己世袭的贵族姓氏中的字母,把它们重新排列组合成一个叫‘尤瑟纳尔的怪姓。’”
从这件事上,对于尤瑟纳尔向往自由的精神可见一斑。后来她远赴美国,和另一位女性在荒岛上同住40年,仿佛那些曾经按部就班的生活,随时随地都能舍弃。
但她唯一舍不掉的,是自己对于文字,对于内心的倾诉欲望。她将自己周围的人事物放进小说里,代入不同的年代与背景,一写就是60年。
很多的时候,人是需要将眼睛所看的、所经历的事映照进内心的,而内心对于事物的反馈,则需要文字记录下来。
就像在《静默有时,倾诉有时》中,黎戈将自己对于伍尔夫、纳博科夫、村上春树、文艺复兴时期等作家、艺术家的感受与看法,都记录了下来。这些文字涓涓流淌,不仅滋润了作者自己,更是滋润了我这个渺小的、正在写作路上攀爬的人。
在后记中,虽然已出版过多本畅销书,但黎戈还是称自己是一位文青,一个在读书与写作路上不断走着的人,“我以为:自己是幸运的。当我走在秋天的街道,不必急着去打卡,而是,走着走着,就能停下来,看看我最喜欢的树枝张开枝叶、应在碧蓝晴空上的样子,我觉得,自己和它们一样,因自由而美丽、而幸福。”
现在,也许已经到了野生创作n.0版本的年代,任何人只要想倾诉,都可以找到出口;而任何人想要静默下来思考自己的内心,也有很多的机会。
庆幸遇到这本书,不仅在写作路上照亮了我的内心,更是给了更多的启发,对于学习名家、名作,以及思考与解读,都是一本特别值得学习的范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