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文科生。高中时,我的成绩总排名年级前五,但我的政治成绩一直在及格线徘徊。有一次月考,妹妹的政治成绩是班上第一,我的成绩却是班上倒数,虽然总排并未受影响。自习课时,政治老师把我叫到走廊,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了很多。早已不记得他当时对我说的话,但我总是会想起他,想起那所学校,那栋教学楼,和那一条长长的走廊。
那是政治老师第一次找我单独谈话,也是最后一次。因为那次谈话后不久,政治老师因身体原因,突然离世。那天谈话的时候,政治老师并没有任何指责我的意思,他只是觉得我没有用心而已。自那之后,我总会梦到政治老师,梦里的他静静地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远远地看着慢慢走近教学楼的我。
这个心结我从未对人提起,不止是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更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明白自己当时的不用心。
老师说得没错,我并没有花心思在政治上。但也不全对,因为自从高中以来,我几乎不花时间在背诵上,所以我的语文试卷上的名句填空题时常也是空着的,听写英语单词的时候,我只是打开书桌上的课本,抄写一遍而已(P.S.那么明目张胆,英语老师当然看得到,她只是从不批评我而已。),历史朝代更替表我也一直没记得······简言之,只要需要背诵的知识,我从未用心过,而恰巧高中时的政治需要大量整段整段的背诵。
我没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而且至今也没有养成背诵的习惯,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不喜欢政治、哲学、历史。或者,更确切地说,我学不会。
现在却因为自己选定的博士研究方向,我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初入茅庐,我仍在摸索,但我开始学着理解。
昨天,在厨房遇到两位室友在聊英剧。后来,话题慢慢转到了战争和各自国家的历史上。英国室友说,他们几乎没有学过自己国家的历史,只是一直被告知,在历史上很多危机时刻,英国如何力挽狂澜,持续Great(伟大)。土耳其室友没有直接评论自己的国家,但言语间透露着对自己国家的骄傲。当他们问我时,我也没有评论中国的历史,只是提起自从到了英国,发现很多人对中国有误解。最初,我会不安甚至自责,后来,当我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和中西哲学流派,我慢慢明白中国政治经济决策里的“大局观”和邓小平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
话毕,一室友评论,外界对中国的误解是因为消息的“半封锁”,然后紧接着问我,“So are you going to go back to China after graduation?!”(所以毕业后你会回国?!)“Yes, of course. I complained about and misunderstood my country before and I still have confusions over what’s going on in China. But after all, China is so big a country. I think I’ll be much better prepared when I finish my study.” (当然。以前我也抱怨和误解过我的祖国,并且现在对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很多困惑。但是,毕竟中国是泱泱大国(言外之意:要了解中国并不容易)。我想,当我完成学业回国的时候,会更能理解很多事。)
疫情稍微平息,英国遭遇了近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去年年底,房东告知我们,因为煤气水电涨价,这一年的合同期满后租客需要均摊每月的账单。因为所住的房子是老式房屋,供暖、热水、做饭全靠煤气,而煤气费用远高于电。这就意味着,每月我们每人需在原房租的基础上多付100英镑左右(冬天不止于此)。
此外,自开始工作,我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两个字概述——独居。截至出国前,我的独居生活已持续十年有余。在英国的这一年多,我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的宿舍集体生活。虽然不同的是现在有自己的房间,但群居的生活模式让我越来越渴望一个人待着。所以,这一次找房目标锁定一个人的居所。
以前,我不愿为这类的事情多费心。即使那一年买房,因为觉得自己工作太忙,我潦草看了两处房产就匆匆签了合同。如今,不仅我预算有限,而且因为英国近两年严重扩招国际生,英国多地房源紧缺且房租飙升。从去年开始,学生住宿问题越来越糟糕。各类房源网站发布的招租信息,不出两天就会被标注上“已出租”的字样。最糟糕的是,房租在以可见的速度上涨。
年初时,因为过往的心态,我并没有真的花心思在找房上。直到1月中旬朋友不断发租房的链接给我,催促我找房,我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故意拖延。于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查看各大房源网站、打电话发邮件咨询、预约看房、研究谷歌地图等等成了我每天的功课。但找房并不顺利,绝大多数时候是一无所获,有时,即使看到了不错的房源,发出去的邮件往往石沉大海,后来都直接打电话咨询了。好不容易约到了看房的机会,不是被临时取消,就是看过之后中介模棱两可不了了之。看过几处住所后,有一种感觉,囤积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类习性。比如,或许是因为英国房屋空间普遍比国内小,有一次看房,房里的东西都堆到了门口,我是从门缝夹进去的。不过,意外的收获是,一个人走过了南安普顿许多大大小小的街道,感觉和这座城市更亲近了些。
前几天,看了一段短视频,《恶作剧之吻》的片段,于是开始重刷这部剧。湘琴还是那么傻气可爱,直树依旧冷冷的帅气。十多年前,只懂嗑CP,现在开始明白直树为何和湘琴般配。如此用心去爱一个人真的很了不起,恰好,被爱的人如此聪明,懂得珍惜这份用心,所以才有了对彼此的理解和心心相惜。
一朋友,每次见面都会和我聊她喜欢的男孩子。近段时间,她看起来并不好,因为太在乎对方,又自我催眠地劝自己放手。不过,内心的感情隐藏得再好,也难以抑制因男孩的忽远忽近而寝食难安。之前,朋友和我讲这些的时候,我只是为她难过,并不能真的理解她的感受。今天,走在冷风瑟瑟的公园里,当她细数一件件一桩桩和男孩有关的事的时候,我突然能感受到她的难过和矛盾。
一直以来,我问她最多的一个问题是,“Have you asked him about that?”(对此,你有问过他吗?)朋友的回答永远是,“No.”我问她问什么不问问对方,她的答案要么是觉得和对方不可能有未来,要么就是害怕成为别人的笑柄。
感情的事,谁又能说得清楚?有时候,我们不去了解,或许还因为害怕面对自己不愿面对的答案吧。朋友们问湘琴为什么敢在大庭广众下递情书给直树,湘琴说,“不表白的话,我怎么知道他或许也喜欢我呢。”我喜欢湘琴傻气的乐观,但她也因此受了太多委屈,不过幸好,她遇到了一个懂得珍惜的人。
湘琴那冒着傻气的乐观并不是所有人都学得会,也并不是所有送出去的真心都会被珍惜。之前,我劝朋友,实在太喜欢就大胆表白,如果被拒绝,大不了难过一阵子之后,继续往前走。现在,我反倒不知道该如何宽慰朋友,或许,我只要认真听她倾诉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