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老夫子以自述的方式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能将一生过得如此清晰而有节奏,首先就说明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而能自立,放到今天,都是一个令人艳羡的成功人士。
孔子对于政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但他的成功之处并不在政事,而是在教育。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对于夫子的回答,齐景公虽表示赞赏,但终因‘耽于财货’而并没有重用于他。此后,孔子率领他的亲信弟子开启了周游列国之旅。
当冉有、季路做了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孔子虽被尊称为‘国老’,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无论是季孙氏,还是鲁国国主,都没有给予夫子足够的平台,以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因此,虽然他有着“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伟大的治国思想,并且有着恢复或重建一个以礼乐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制度、‘仁者执政’的政治理想,却终究无法实现。
尽管,孔子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成功的大教育家。
第一、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在政治才能无法得到施展后,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当时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并实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将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了平民,对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然而,他本人“祖师尧舜,宪章文武”,仰慕周公、推崇克己、复礼,非常关注天下大事,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种种问题,并有不少卓越见解,且对于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礼崩乐坏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而痛心疾首。
所以,夫子创办的虽然是私学,但教授的却是兴礼乐、重道德、强国家、‘天下为公’的‘公’学。
第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夫子有一次对弟子说道,我有知识吗?其实并没有。有人满怀疑惑来向我请教问题,不论是我,还是他,对于所提的这个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我只是通过叩问或探讨此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或此问题的本、末两端,从而反过来引导他,追根溯源,这样就可以竭尽可能而找到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或答案了。
夫子并不是试图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直接拿来解决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采用引导的方式,叩其两端而得中,使提问者自主地从事物的两端去深入探求其本质,之后对于原来的疑问,不用夫子再去教育和解释,提问者已然发现了解决此问题的正确方法。这便是‘循循善诱’了。
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给予最适合的教育方法,从而发现他能够具备的才具,就是‘诲人’了。具备老师应有的耐心,不厌其烦地教导之,这便是‘诲人不倦’了。
第三、因材施教,启发教育
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方法都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因材施教。
教育之道,在于启发。
读完论语,你会了解到,在讲课过程中,孔子每每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进行自我教育。他懂得怎样让学生畅所欲言。
比如,他尽量让自己的话降到最少,尽量让每个弟子都能毫无保留、坦诚地各言其志、各抒己见,而他既不去争论是非,更不品评优劣,最多只是一笑。
西方古代先哲苏格拉底善于运用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逐步得到自己的结论。孔子同样如是。让学生在学成之后‘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变成装满了一堆老师所灌输的知识的机器、容器。而这,则非大教育家不可为。能受教于大师,如沐春风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