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的意志方面,叔本华认识到几项重大的事实:一个是内在目的论,完成某一目标的各种机理和谐一致;另一个是各种短暂个体身上可知的表征和谐一致。个体因时空而不同,个体,是表现普遍一致的意志永久不变、客观化程度的变量和实例。
叔本华从下述事实中发现悲观主义的两个存在理由,即盲目冲动的意志是自然的内在“实体”,也是生命的本质。悲观主义用这两个理由来解释意志,总显贫乏。意志总是向前突进的,它没有得到满足。
其次,即使意志获得满足,这个满足还是要归于幻灭。人类意志永远在痛苦和厌倦之间徘徊,叔本华对此发出忧郁的悲叹。人生一半是失望的痛苦,另一半是厌倦的痛苦,浪漫主义者讽刺这个世界,对不能满足意志需求的世界产生厌恶之情,叔本华神化了浪漫主义者的讽刺。
因此,叔本华认为,除了寻求解脱之道以外,别无他途。快乐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当人以为要得到快乐时,总是发现只有不快。人的最高期望只能是寂静主义的补救,在艺术世界的片刻宁静中,这是可能的。叔本华在本书第三卷中说,艺术世界是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
在观照艺术和天才创作的片刻之间,人类意志可以发现其本身不变的本质,这些不变的本质正是使意志摆脱变化、时间、痛苦和幻灭的原型。专心致志观照人的本质摹本时,可以摆脱自己内心不息的冲动与无穷的幻想。在体会抒情诗中表达的永恒的爱时,人可以摆脱自己短暂的爱与人生悲剧的痛苦和失望。在音乐的旋律中,意志发现本身永恒不息的生命。如果造型艺术和文艺表现世界的永久形式,在音乐中表现的就是意志本身。因此,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最完美、最成功的艺术,它直接显示意志。
但艺术所提供的只是暂时的解脱。
从变化和纷乱的时间世界,暂时逃避到超时间世界,也可以产生艺术观照的无意志束缚的假象。科学和实际知识被部分需要、个人欲求、意志的暂时纷乱所束缚。在艺术中,人可以摆脱虚幻世界,摆脱知识世界,也可以摆脱痛苦和幻灭世界,即摆脱意志世界。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解脱,仍旧会带着更大的痛苦回到现实世界,再度遭受欲望的压迫。如果人类想要解脱的话,必须有更彻底的解脱方法。叔本华哲学中提出的方法不是艺术的暂时解脱,而是禁欲主义者的永久解脱。由于产生一切痛苦和厌倦感的世界本身,就是意志的客观化,因此,如果人否定意志,就是否定世界。
彻底的禁欲是到达平和及涅槃的途径,彻底否定世界,就从世界中解脱出来了。否定了意志,世界就被毁坏。印度佛陀的发现,使这种彻底的否定变得可能。当我们因移情式的领悟而明了自己的痛苦就是普遍痛苦的一部分,而普遍痛苦是对肯定盲目意志的惩罚时,就明白了自己反抗“他人意志”是没有用的,自然也就明白了肯定意志所带来的痛苦。
领悟产生同情,而同情产生理智的清醒。
艺术家和禁欲主义者摆脱现实世界,进入艺术永恒寂静短暂的乐土。圣者的解脱则是根本否定自己的盲目意志,舍弃盲目意志,修成圣者,处在平和的境界之中。
一般人可能认为自杀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可是,叔本华却指出自杀根本不是解脱之道,自杀只是一种更强烈的肯定意志的方式。自杀是肉体的崩解,而肉体只是意志客观化的一个简单表现;自杀并不能否定作为痛苦源泉的普遍的盲目意志。叔本华告诉我们两条解脱人生痛苦和幻灭的道路:一条是艺术的短暂道路,一条是圣者的永久道路。
——来源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