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我就跟我的学生说,会说话就会写作文。因为你说话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述给对方听。说出来的是话,写在纸上的是文,只要大胆的说,用心去想就一定能写出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文章。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的初四的孩子提起笔来写下的都是不成句的大白话。不要说文才飞扬,就连最基本的问从句顺都做不到,又谈何主题明确突出呢?
在威海市作文教学研讨课中,鞠老师的针对新课标中的“能运用联想让文章内容更丰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联想使表达内容丰富,使人物形象丰满,联想使意境深远即立意与人与景与事与物紧紧相连。受此启发,结合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审题立意写作训练主题,确定了运用多角度联想使立意更新颖。具体环节设置如下:
头脑风暴,开启思维大门
看似简单的“由圆想到的……”运用联想来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却难倒了一大批英雄好汉。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很多孩子都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地画了一个标准的圆,甚至有的孩子掏出了圆规来做图。这个举动是非常可怕的,说明我们的孩子的思维已经被禁锢,想象的翅膀被束缚,所以必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走出思维的框框。让孩子接力表达,却发现还是围绕形状相似的圆形的物品在绞尽脑汁,只有一个自己想到了“笑脸”。相机引导孩子理解什么是相关联想。举他们所熟悉但却漠视的例子。如汉堡——薯条、苹果——万有引力等。慢慢地孩子们的思维大门打开了,所想到的人事物也丰富了起来。
加深难度,让他们采用逆向思维来联想,由圆想到不圆的东西,尚不大难,但是要想到人、景等就略显吃力了。尤其是想到那些古诗采用对比联想就又鸦雀无声了。
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创设情境:圆——日出——日落——散步的老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 。这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意图是好的,但是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可以采用故事接龙的形式,让孩子们参与到联想和想象中去。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肖培东老师的“坡上坡下, ,散落了一地。”这样的简单小诗填空,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的表达热情,那是因为肖老师把问题置身于情境中,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物化为诗的成果,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语言表达的成就感。而我却干巴巴的让学生说,“由圆,想到了……,想到了……”看似发散,实则是在束缚思维。这个环节当时的设计意图是开启思维的大门,实则可能只开启了思维的门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