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人们说,“这孩子真聪明!”“那个人真有智慧!”那么,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聪明与智慧究竟又有什么区别呢?
百度百科中指出,聪明是用来表达对待人事物有着好的想法和正确的逻辑。它有三种含义,即,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听觉和视觉灵敏;参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聪明者,闻见明辨。
智慧 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然与人文的感知、记忆、理解、分析、判断、升华等所有能力。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法:
聪明的孩子
1.能够知道答案
2.带着兴趣去听
3.能理解他人的意思
4.能抓住要领
5.完成作业
6.乐于接受
7.吸收知识
8.善于操作
9.长于记忆
10.喜欢自己学习
智慧的学生
1.能够提出问题
2.表达有力的观点
3.能抽象概括
4.能演绎推理
5.寻找课题
6.长于出击
7.运用知识
8.善于发明
9.长于猜想
10.善于反思
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智慧的孩子往往主动性、反思性、创新性更强。从很多教学案例的比较看,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包揽了“聪明的孩子”的所有特点;美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囊括了“智慧的学生”的所有表现。
聪明与智慧这两个词看起来比较相近,但是从表现来看,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差别都非常大。有人说,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对于聪明的人,有时会被人说成是“耍小聪明”,原因就在于,他们着眼于眼前,着重于自己的利益。现实生活中聪明的人一般都不吃亏。而智慧的人往往被人们说成拥有“大智慧”,原因就在于他们着眼于长远,着重于把事情做大。他们有时宁愿吃眼前亏,宁愿让利于他人,而谋求更长远的利益。
在我们的印象里,智者往往是那些有影响的人,如孔子、老子,或者伟人等。他们有智慧,也是聪明的,因此,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智慧的人一定是聪明的。
“己欲立而立人”这是智者的选择。智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修养。有智慧的人比较沉稳、不张扬。聪明的人喜欢表现自己。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显示了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开导启发人们的智慧之举。教师适当时候的“大智若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懒教师出勤学生,而勤教师出懒学生”一样。如果凡事我们都亲力亲为,包办代替,学生就不能得到锻炼。
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需要有智慧,不能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将该考的东西像茶壶一样都倒给学生,而将学生当作一个个接收茶水的茶杯。应该采取智慧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为他们长远的发展着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