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都在追求“快”时,慢才难能可贵。
比如那些短视频,追求的是快速抓住眼球,用夸张的标题、直接扬起的音乐,就是为了5秒内抓住人的心智。
电商除了追求性价比,还追求送达速度。所有的交通工具,基础设施,都要求快,所有的商业,无不在追逐效率,本质上,是在满足人对快的需求。
对快的追求,确实促进了人类商业文明的发展。
但是对个人来说,很多事情反而要慢一点,因为你会为快的需求,付出过高的代价。
读书要慢,这样才能真正读透;消费要慢,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
慢不是行动上的慢,而是心态上的慢,任何事情,不要急于下结论,多看看。
赚钱的机会不要着急,不要把机会抓得太满,快速得到的,容易快速失去。机会面前,只取自己能取到的部分。
成绩来得慢一点,关键的要从心态上接受,自己的能力与目前的阶段是匹配的。
他的问题就是没赚过钱。一个小镇做题家,辛苦考上985,一个月领两万的工资,以为自己很会赚钱了。但这个真不叫挣钱,只是被动领工资。真正的挣钱,是自己打通一个生产链条,完成商业模式的闭环,当一个生产者,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再小的生意也算。挣钱才是见天见地见自己的过程。
熟练巧妙使用下面几个原则,你会很强大:
1.不要对尚末开始的事情大惊小怪
2.已经决定的事情就不要抱怨
3.不要给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泼冷水
4.已经结束的事情不要总是再想再后悔
那如何选择适合养老的地方呢?
最适合养老的地方,是北京,是上海,是广东,是深圳,人总有个惯性,认为老了以后会喜欢原始的、自然的,其实不是。
人年龄越大,越需要文明浓度,需要共同语言。
这些东西,在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找不到,而且一定你体验过以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我爹我娘刚进城时,连衣服都没带,觉得给我面子住两天就回去。
现在?
打也打不回去了。
最初回去还过夜,现在坚决不过夜。
他们讨厌农村的人与事。
人往高处高,这个高处是思想高度。
别在养老问题上做任何提前的布局,去深山老林?
别闹了。
之前有朋友给父母在济南山区建了房子,老两口去住两天就跑回来了,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而忽略了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在一个人的诸多品质中,勤劳应该是比较低级的品质,古代农民比现代农民勤劳多了,但仍旧吃不饱饭,可见这世界的繁荣美好进步,并不是靠人们越来越勤劳。
香港的大型运动会,很多人已经不戴口罩了,正常生活在慢慢回归。香港的真实案例,加上透明的数据,其实已经教我们了路应该怎么走,我们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给老年人打好疫苗,推广自检,高峰时让轻症及无症状居家,医院只收重症。大胆往前走,迈过这道坎就行了。
刚才买水果,问老板:这水果甜不甜?老板教育了我一番:这问题就跟问男朋友你爱不爱我一样,一点意义没有。你见过哪个老板说不甜的?哪个男朋友说不爱的?你拿个柠檬我也会跟你说甜你信不信?
不要过于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
换句话说,可以理解别人的处境,但让别人开心不是你的责任。
边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边界。
刘红英挺倒霉的,她确实蠢且不自知,但和诸多大恶比起来,她的那点儿鸡贼和取宠只不过是微尘般的小恶,只不过社交媒体上已经满是一肚子火气没地方发泄的氛围,就差一些安全低阶的集火目标,而她恰好满脸自豪的迎头赶上。
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
普通人想生活不那么难熬,就只能去放弃那些过于抽象的修辞和观点,形而下的活着,甚至匍匐于形而下。对于经济状况差距巨大的两个人来说,在一些抽象的话题上你们俩产生了什么共鸣,你误以为你们俩那就什么上了,误以为会发生点什么,然而在更现实的层面上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中年发福,不是因为代谢慢。我们的代谢率从20岁到60岁一直很稳定,并不存在25岁或30岁后明显降低的情况。动太少了才是重要原因。
王菲唱的歌都有牢不可摧的自信感,自信得令人极其舒适:爱你我高兴,那就咱俩一起高兴;没缘分我伤心,但也没必要可怜我。我唱我自己的,各位爱听就听,不爱听就拜拜,虽然我知道你们肯定爱听,我唱得怎么可能不好听。
有些人遇到好看的异性,会故意为难一下,因为他平时不太容易有机会和好看的异性打交道。
比如同样进一个小区,你长的五大三粗,门卫可能不想和你说话就让你进去了。
如果你是一个美女,可要问一问你怎么回事。
其实无论国内外
「过得好」的前提都是心理健康
我觉得「过得好」不是不遇到烦心事
而是能够有意识去照顾自己的内心,去帮助自己的心理恢复韧性
以及能有意识去觉察以及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允许自己快乐,允许自己体味很多美好的情感
我觉得这不仅要非常强的自我觉察能力
对很多人来说还需要家庭、朋友、咨询师的支持
所以在哪里,真的过得好的人都是少数
今天采访了一个华人家长。我对她女儿印象很深刻,是因为有一次她上课忘了带一个重要的东西。老师挺严厉的,问她怎么会忘记。小女孩明显有点害怕,但镇定了一下马上说:Sorry I forgot it. I am now looking at XXX(旁边同学's sheet. I promise that I will bring it back tomorrow.
这句简单的话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能在一句话里镇定自若地完成“先道歉,然后告诉别人现在的解决方法,以及以后怎么做”真的很不简单。这个小孩不仅情商很高,成绩也非常优异,所以我也很期待看看她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妈妈非常开朗健谈,说她的工作是在一个养老院做护工,周末全天工作,工作日工作半天。在国内读到初中就辍学了,后来就跟着同乡来美国打工了。说到学校的“天才班”,也说到很多家长为了进去而带着孩子刷题。她说她没有带着孩子去考,因为觉得没什么意义。她觉得因为学校里很多家长都特别在意天才班这件事情,所以后来孩子的心态也受到了影响。考上了很多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考不上觉得沮丧气馁。
我说那你会辅导孩子学习吗?她说会呀。但我自己文化程度也不高。我就跟她一起背单词呀,她考我我考她。以后肯定是越学越难,我慢慢就帮不上忙啦。但我能帮她的就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定时复习,做计划。不过小孩子最重要还是要有自由玩的时间,还有就是要敢表达。我跟她讲,你犯错误了不要紧,要敢承认,把事情说清楚,也努力去想解决办法。
所有的关系和资源,都来自于背景。如果实力不够,就无法进入高阶层。所以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越是高层次的人,越是看你的背景:父母工作、出身、学历、教育经历、工作能力、人品口碑。否则人家不会信任你,不会把你带进圈子,更不会轻易跟你交朋友。
朱元璋,秦始皇都搞不定的事情,我也没觉得我能比他们两个强
家长的焦虑,部分是因为对未来世界不确定性的恐慌。
这是和一些家长聊天中的感受。永远在比较焦虑的状态:孩子当前学习不好,焦虑;孩子学习不错的,又担心大学毕业后经济危机,孩子找不到工作;那就努力一点,多给孩子准备点资产,又担心未来房子如葱,货币贬值,什么都靠不住啊……
何况,安排不了下一代的人生的。
秦始皇以为设计好了万代基业,结果二世而亡。朱元璋以为什么都安排好了,结果刚刚断气,儿子把孙子赶下台了。没用的,何况下一代,未必听我们的安排。
多少人不信邪。比如当年,多少人听说未来属于生物科技,非让孩子学生物专业……结果孩子不喜欢。还是从小锻炼,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闯荡吧,我们最多当当参谋长。
当然,还能做的事情是:我们尽量鸡自己,自己变强大一点,未来给孩子做好托底工作即可。
总的来说,这种焦虑不值得。我们做好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完成任务即可,那能管得了这么多。有空了,多打麻将,别把国粹丢了。
关于爱,不少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分享过相似的洞察:认为爱是一种无法自控的疯狂激情的认识,是一个需要被澄清和破除的迷思。相反,那些认为爱是一个郑重的选择和决意的人,更可能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我的理解是,人们坠入爱河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无法自控的陷入感,往往意味着有一些重要的需求长久以来都不曾得到安置。这样的需求当然应该被安置,但不应该由爱的关系和爱人来承担和回应。它们更适合由自己来处理。
当我们把这些需求寄托于关系和爱人时,就已经为这个关系的平衡和发展埋下了隐患。我们可以观察到,这种对某个特定的人的「疯狂」的爱既不能持久,也难以持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失控和疯狂,对关系是具有破坏性的。
而爱是关于建设和创造的。
一个冷知识,不记得在哪听说的,好像在所有的语言中,爱情都是坠入(fall into)的,而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比如踏入、飞升之类的。
自信和多好看、多优秀没有必然联系,还是要被爱,被认真对待,以及发自内心地爱自己。长时间没有被好好欣赏过,后来得到热烈的掌声,也会在一瞬间先怀疑起自己。
希望你能被爱被夸奖被认可,也希望你不管是胖还是瘦、聪明还是糊涂,都能认清自己,坦然地接受自己,并且懂得欣赏自己。
普通女孩,翻盘的第一张牌,必须去更好的圈子,去认识更高层次的人。而更好的圈子,只能是工作、学校、或者由家境带来。
至于什么酒吧、高档酒店、夜店开卡,属于抄小路,而且是非常不好走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