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小时候,大概也是四五岁的时候,就盼望着自己将来能有一个小女儿。我要给她梳最漂亮的辫子,穿最漂亮的裙子,把她打扮成公主,甚至不停给她选着好听的名字。慢慢长大的时候,我就想着,如果我有女儿,我一定会让她的童年比我更快乐。
大概每个女孩子小时候都会这样,除了有个公主梦,就是梦想自己当妈妈,生个漂亮的小女儿。我们的女儿情结,实际是对自我、妈妈以及母女关系的投射,这样的女子大多更感性和敏锐。
然而那样珍贵的童年一去不返了。我们早已长大成人,封存了童年的快乐与忧伤,也失去了灵秀与天真。
如果不是孩子的降生,我们再也没机会回望一眼当初的自己;如果不是孩子的成长,我们难以自省和超越。
02
是的,我们都曾经是个孩子,可长大后我们就忘记了那时的自己。童年变成了影响我们一生的背景,我们无法释怀的,是童年的某个人、某件事,甚至某一刻天空的颜色、某一种味道。那些遥远的记忆,好的、坏的、快乐的、忧愁的,统统变成我们不同于他人的性格,成为跟随我们一生的烙印。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往何处?这种深邃的哲学问题需要我们回到生命的原始状态,而孩子,就是这样一种最接近自然和原始的最初。

我的女儿,我要感谢你,让我童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更感谢你,让我从你成长的点滴中忆起当初的自己,让我有机会去触摸自己内心的小女孩,然后去修复她曾经的失落。
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长得实在是个男孩的样子。黝黑、粗壮、卷发,十足是她爸爸的复刻版。我有短暂的茫然,我以为我的女儿定是纤弱的、白净的,像极了我自己。然后我那神经质的敏感还令我觉得,因看到女儿就像看到了她爹,因此我与女儿的亲密程度取决于与爱人的融洽恩爱程度。
初为人母的我,并没有立刻进入角色——我有点嫉妒全家对女儿全部的关注;又有点自责,是否女儿住进新生儿科是我的过错。我从女儿出生就有了分离焦虑。
03
那些本身性格温暖的女子,能更自然地进入母亲的角色,而一些自身有些成长问题的妈妈,则需要一些学习和顿悟。学习育儿知识是必要的,而真正的顿悟,一定是从陪伴孩子和想修复自我开始的。
你的孩子一定带着你的、又必然不同于你的气质而来,对于女性而言,有个女儿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让内心的小女孩与现在的自己对话。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疗愈自我的珍贵过程,我们还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个未来的自己与未来的女儿都可以经由这十几年的时间创造出来。
养女儿要付出的是细心思,相比男孩,女孩更细腻,更加敏感多思,想象力、观察力、语言和审美敏感期来的也比男孩要早。养女儿的过程就是我们还回归女性本质的过程,所有在生活中历练出的强悍都被小女儿化为绕指柔:我们一遍遍为她轻声柔语地讲公主的绘本和童话;我们放慢脚步、蹲下身子陪她观察一只蜗牛的爬行;我们细心寻找两片叶子的不同;我们在她无限想象力的指引下看出墙上某一片影子像极了大象、兔子或国王……小女儿让我们重新获得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让我们回到那个遥远又难忘的童年。

我要告诉全世界,有一个小女儿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借此我寻到我内在的小女孩,把她从自卑而阴暗的角落带到阳光明媚的天地,大口畅快地呼吸,好似是我四五岁的女儿拉着那个她,冲着她展开笑脸,像阳光照着她。
我要告诉全世界,有一个小女儿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当她得意洋洋地说“这是我妈妈给我梳的辫子”时;当她穿起我的高跟鞋、连衣裙,擦起我的口红时;当她模仿着我,唱起我童年改编的那句歌谣时,我感到,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的样子。
我要告诉全世界,有一个小女儿是件多么神奇的事:原本如此柔弱的女子,因小女儿变得坚强;原本粗狂的女汉子,因小女儿变得柔软。我们就是女儿心中最安全的港湾,是她最强大的力量源泉,是她的爱让我们愿意更有担当。
04
都说闺女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的确女儿和妈妈的心贴得很近,将来她的人生命运也与妈妈本身是怎样的人有太大关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人物,我们承载着重要责任。如果说男人是一个家的硬件条件,那么女人则是一个家的软实力。
我们即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对于女孩来说,妈妈即是未来的她;对于妈妈来说,女儿即是她理想中的自己。
从女性的自我修行来说,比起儿子,养女儿意味着一种更有利的自我成长的契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