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考虑“为什么出发”比“行走”更有意义。
有时候,“行走”就是意义。
因为,当你达到目标,也许并非初心,也许发现并不值得珍惜,又也许这原来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旅程。
总算又可以重新快步地行走了,行走在工作的校园,行走在上班的路途之中,行走在每一条愿意穿行的道路之上。
在今天的我看来,行走可能是“人之为人”的最健康的生命体征了。
校园之中,每每遇见师生的穿流,往往心生温暖。素有礼貌的学子们亲切的呼喊,相逢同事的对视一笑,不仅仅呈现了生命的价值灵动,更是构筑了陶行知“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平凡又生动的画卷。每每独坐斗室,或处理公务良久,或对谈陈词忘情,或沉湎阅读多时,抬起头来,信步而去,漫步于那并不宽阔的操场之上和墙壁之间,仰望天空多么辽阔,庆幸岁月依然静好。

上班路,经过公园环山道,熟悉的美景渐次后移,人若在画中游,相遇或同行的人们,无论相识与否,都以健康运动的姿态,表示对生命的深深眷恋。穿过那道不经意的窄小门径,入到大学校园,迎接我的,是林荫大道的豁然开朗,同样快速穿行的师生,重复着“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改变生活”的人生证明题,乐此不疲,充满希望。
而在与脚伤抗争的日子里,有些人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其中不乏大师名家,每每消息传来,总是一阵唏嘘。而这些离我们而去的人们之中,最让我感怀的当是金庸,是他用作品帮助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之外,搭建了每个人奇妙的侠客梦。虽然虚幻,但却聊以慰籍。
如果不赋予意义,那么“行走”,即意味着“从摇篮到坟墓”。虽然,每一个人终归要回归虚空,“水中来,尘里去”,但生命路途中的风景,以及归期的奥妙,却附着了丰富的美妙颜色,哪怕这些喜的底色有悲,乐的背后有哀。
如果不赋予意义,那么行走和站立,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与地球引力的抗争。所谓体育赛事的许多挑战,其实也正在测量对抗地球引力极限能力的最大值。
但是,人是万物的精灵,其生命之丰富,却是远非止于站立、行走和奔跑。因此,关于行走,与其在乎目标,更不如在乎意义,与其在意速度,倒不如更关注过程。这样的理念,似乎也适用于教育本业。
蒙台梭利说,“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新生,他终于从一个无助的生命转变为一个有活动能力的生命。儿童努力获得成功是他能够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他迈出第一步之后还需要不断练习,获得平衡而稳定的步态是一个人持续努力的结果。”
儿童“在行走方面有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目的。成年人走路是为了到达某个明确的目的地,所以他会径直走向这个地方,他迈着稳健的步伐近乎机械地向前走。而幼儿行走是为了完善他应有的功能,所以他的目标是内在的某些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他走得慢,既没有富有节奏的步伐,也并不直达最终的某个明确的目的地,周围看到的东西随时都会吸引他,如果成年人要帮助这样一个孩子,他就必须放慢自己人的脚步,放下他自己的目标。”

“儿童行走在长大成人的道路上,人类因此得以延续,而他却像弥赛亚(犹太人希望的复国教主,等同于基督教中的救世主耶稣)所说的那样,‘无处容身’。”
成年人与儿童的相伴行走,如果理解为平行线。我不在意你的漫不经心,你不理解的径直而去,那么赋有天生创造使命的儿童的灵性或许在这行走之中就会因为被漠视、被忽略,而让生命的敏感期变得麻木,这种成长的历程对于儿童而言,是多么的沮丧。文字之中,我们再次阅读到蒙台梭利为儿童天赋权利代言的拳拳之心。

蒙台梭利一语道破,“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在于‘它能在空间移动’,这种运动是通过特殊器官实现的,比如四肢,行走方式成为动物的一项基本特征。”相对于儿童善于发现路上的风景,成年人则更在意从为里到那里。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成年人已经早早地想好了目标的意义,而儿童却由于无知无经验而更在意路径之中的发现。成年人很清楚为什么行走?而儿童此行的使命就是行走,这与对错有关吗?
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和研究做出这样一个大胆的推论:“儿童告诉我们,聪明才智并不是从外部逐渐建立起来的,那是机械心理学家所坚持的观点,他们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很大影响。”
“古人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智慧中没有什么内容不是首先来自感觉。’”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创新和发展,也许更加彻底的方式之一是代际的代替,一代新人换旧人。成年人当创造的使命完成之后,不再具有创新的活力之后,其在文明承续中的意义,也只在于保存、保全、秩序和稳定,创新和创造的使命交椅,无论情愿与否,都要移位于儿童。因为儿童并不是因为成年人的需要而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天赋使命,他们面向未来生长。
蒙台梭利引证道:“詹姆士(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1842-1910)说,没有人曾看到某种事物的特有全貌,他所描述的就是这种观念。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敏感性和兴趣点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会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詹姆士对这种现象举出的例子非常精彩,他写道:‘如果你特别喜欢某套新衣服,你就会开始关注其他人的衣服,因此就会死于车祸的危险。’”
“当然,没有人能完全阻止孩子看见、听到和用头脑征服这个世界,但是孩子开始自行其是,自己走路、触摸各种东西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个体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局限,向来是哲学家热衷讨论的话题。开门见山、仁者见仁、盲人摸象、人是万物的尺度等,都是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人其实是“价值观的动物”,我们所感知的外部世界,所感觉到的内心世界,虽然可以用客观断定,但得出的任何结论,都往往是难免主观,甚至是唯心的。

蒙台梭利在评价成年人对待儿童的成长期间的行为时,生动地描述了贫穷人家和富贵家庭的两种典型表现:“一位缺乏教养的母亲可能会用的自我防御方式包括:对孩子大喊大叫、打耳光、辱骂和把孩子拽出家门赶到大街上,但是她过后又一改之前的行径,对孩子深情地爱抚和热烈地亲吻,显示出她对孩子实际上是很疼爱的。”
“这些女性(高阶层的女性)对自己雇佣的保姆耐心、友好,甚至态度谦恭,即使心照不宣,保姆也能完全理解主人的用意,只要和那个烦人的孩子保持适当距离,她们就会容忍任何事情。”
儿童在很多时候成了成年人的麻烦,甚至麻烦制造者。如今,这种局面,通过我们的现实观察,却不局限于幼儿,那些帮助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各样的机构的成立和“生意兴隆”,正是证明了在高度职业化的社会中,人们追求快节奏的工作和享受的个人生活,加之攀比物质财富的风气蔓延,幼儿和儿童的处境,似乎与作者当年所关注的情况相比,并不见得有非常大的如作者之愿而有更大的好转。
因此是儿童中心还是成年人中心,永远是一个无法辨别输赢的竞赛,甚至博弈。
“成年人很容易说:‘孩子不应该到处走,不应该去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叫喊。他应该多躺着,应该吃了就睡,他应该到屋子外面去玩。’”而“事实上,一张儿童床也会成为痛苦之源。”

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是地球生物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人类独有的特征之一就是能自由地使用双手,手是人类的智力工具而不只是运动工具。”人类“用双手拥有了他的世界。”
“如果一个成年人不理解儿童需要运用双手,也没有认识到这是工作本能的最初表现形式,那么,他就可能成为儿童成长的障碍。”
人们流行的观点是人类的劳动解放了双手,推论的起点是人类最初也是四肢动物,虽然从来没有证明这个结论,因此这种说法,在此处的语境之中,只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论点罢了。
“如果我们用太过热情的夸张的活动向孩子演示做某些事情时,孩子们的思维和自我判断能力就会被压抑。”蒙台梭利的这一段话,给我们这些教育人以警告,教育的手段、方法和呈现,似乎应当适可而止,而不是从一味控制的欲望出发的强化和干预,因为教育作用力与反动力也可能是成正比的一对力量,又或者,过度的教育,不仅会抹杀儿童的天赋灵性,更是使得儿童失去自由生长的缝隙,须知创造和创新的前提的心灵的极大解放和个性的无限张力。

“三思而后行,这种能力对个体来说很正常,是一种内在约束的标志,表现为一种井然有序的外部行为。当一个人缺乏这种内在的约束时,他的行为就会挣脱自我控制,而被另一个人的意志支配,或者就像一艘随波逐流的船一样,成为外界影响的牺牲品。”而“服从他人的意志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的人格已经分裂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儿童身上,儿童就好比在沙漠中失去了原本乘坐的热汽球,“他会与成年人发生对抗,心理变得阴郁而愚钝,他的表达方式也会紊乱、失常,可以说他成了外部环境的牺牲品。”
“一个‘身体上失去自由’的人会比那些盲人或聋哑人经受更加强烈而深刻的痛苦,虽然聋哑人和盲人失去了与外界环境联系的工具,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们其他感知觉的敏锐程度多少可以弥补这些缺陷。而外,身体活动的一个人的个性密切相关,而且无可替代。一个人在这方面的失败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他会对生活失去热情,如同把自己抛进了一个没有出路的深渊。他会像亚当或夏娃一样,在从人间乐园被逐出之后变成永远的流亡者,不得不满怀羞愧和悲伤地前往一个陌生的世界,经历从来未想到的过的苦难。”
关于“人格分裂”,上述蒙台梭利的论述告诉我们,是来自成年人世界或是教育领域的过分干预。但儿童一味地被强化、引领、重复的灌输、机械地工作或游戏,自然会产生行为习惯,惯性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这种控制力如果没有节制地运用,会造成外部世界干预和儿童内心世界的反复冲突和交战,人格分裂由此产生,儿童会产生于不同时空的两个样子:“你要的样子”和“本来的样子”。当然,这两种样子中的无论那一种呈现,都是扭曲的。
“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就像行星接收到来自太阳的光明,这种动人的力量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但是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儿童的心灵,影响着他的自我实现。”
“我们应该记住,儿童爱我们,希望服从我们。孩子爱成年人超过爱其他任何东西,然而相反,我们却经常听到:‘父母是多么爱他们的孩子!’或者说:‘老师是多么爱他们的学生!’并且,他们还说,必须教导儿童爱他们的父母、老师和所有人,甚至要爱植物和动物。”

“爱的智慧”这一章,蒙台梭利的笔调简直就是一篇为儿童抒发爱的散文,流畅而动情,读来仿佛是亲耳聆听蒙台梭利的朗诵。
这一章的最后,她用这样一段抒情的句子来结尾:“没有儿童对我们的帮助,人类就会退化、堕落,如果一个成年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他的心就会开始被一层硬壳包裹,最终让他变得麻木不仁。”
蒙台梭利的话语,对于教育人,成长中的教育人,尤其是习惯于权威、经验和惯性行事的教育人,不啻是警告。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这不仅是在自己的知识、知道领域增加宽度和深度,不仅是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而更是要与儿童一起看世界,努力站在儿童立场,甚至向儿童学习。
“后喻文化”的理论,正是强调了这一种学习维度的重要性。教育者既要做文明传承者,更要肩负起启导未来的使命,迎接和引导一代又一代儿童进入到世界和未来的中央。
即使做不到,也要防止自己成为麻木不仁的创新阻挡者,知识能力的日渐退化者,尚不知觉的堕落者。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者的行走,其实应当是不断读着的行走,不断仰望星空的行走,不断回望过往的行走,且思且行,走得踏实又有富有意义。

如果失去了学习,如何面对不断迭代传承而生的儿童呢?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和未知的未来领域,唯独教育人可以独善其身,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吗?
行走之中,警醒自己,我们是否丢失了梦想、习得和反省?
也许不必走得太快,等等我们的灵魂,和内心真实的呼唤。
[注]《童年的秘密》,[意大利]玛丽亚·蒙台梭利著,刘莹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18年1月第1版 第9—章 智力发展/生长发育障碍/行走/手/节奏/人格替换/活动能力/理解力的缺乏/爱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