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学什么,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准确掌握。做事情也一样。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很容易闹笑话。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让同学用“绿油油”一词造句。有小朋友这样写道:“早晨,同学们绿油油地上学去。”他可能觉得,背着书包的小朋友和绿油油的麦苗一样可爱吧。
初中时老师讲,“甚至”是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我同桌小宝的造句:“我们要甚至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将来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好像词性搞错,对词意的理解不正确。
《捕蛇者说》里面有这样一句: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同学昆在作文里写道:小孩子玩火,点着了三叔家的柴垛,一垛柴火被烧光。三婶大戚,汪然出涕,曰:“哎呀俺那娘哎!可惜俺拾了一秋的柴火——一把火全没了啊!”可谓学以致用之典范。引用还算恰当,不过把文言文的句子搬到到自己的作文里,怎么看怎么别扭,尽管只此一句,子厚先生也不会告你侵权。
成年人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八十年代某个秋天,某地按照省里要求,筹备召开秋种现场会。开现场会是要提前安排现场的。山区作物成熟早,腾茬也早,抓个耕地播种的现场没多大困难。可平原县区就不行了,玉米不成熟不能收获,不收获就不能耕耙、播种,也就拿不出播种的现场来。拿不出现场怎么开会?领导说那不行!有困难你自己想法解决,只要明天的会上能看到你整地播种的现场就行。
有压力才有动力。一夜之间,大片尚未成熟的玉米被放倒,同时从各地抽调机械一齐上阵,投入战斗。第二天,当大车小车前来观摩时,土地整好了,播种机正“突突突”地播种小麦。
那时已分田单干,地里的庄稼都是老百姓一家一户的。现场会圆满成功,但没有人去统计玉米减产的情况,更不会有人去补偿老百姓的损失。
下面还有呢。由于播种早,小麦生长十分旺盛,看上去十分可爱,领导们看了之后十分满意。领导说,秋种的关键还是要抓“早”字。可没过几天,一场霜冻来临,那十分可爱的、绿油油的麦苗全部受冻死亡。
农作物的物候期,山区和平原是不一样的,就一个省份来讲南部和北部也有差异。怎么可以违背自然规律,死板地照搬上级文件而不看自己的具体实际呢?
看来,生搬硬套真是要不得。
(图片/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