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位小网友让我给他推荐几本书。我问他多大了,他说小升初,然后我给他推荐了《西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没想到,他告诉我,四大名著早就看了八百遍了。
我脱口而出:“你这么早看四大名著干嘛?”
他说:“好奇,而且老师也让看。”
我不太清楚,这位老师的“让”是“要求”还是“允许”的意思。
在我看来,小学生看四大名著,真的有点早了。《西游记》还好些,神话色彩较浓。为什么神话色彩的书适合小孩子读呢?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到过以神话故事作为儿童读物的问题,他的观点是:要看当时社会的教育状况怎样,如果儿童能继续收到良好的科学教育,便不至于养成迷信,但如果儿童不能继续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学识无法进步,则在幼小时说接触的神话,将永远信以为真,这样就是有害的了。
我深以为然。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而言,姑且不论应试教育的弊端,起码九年义务教育能保证青少年掌握相对严谨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我认为处在文化启蒙年龄阶段的小孩子,多读一些神话故事,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很有益处的,相反,如果在这个阶段读太多思想纬度太高的书籍,要么会让孩子困惑——因为人生经历不够,要么会让孩子早熟——揠苗助长总不是件好事。
所以,给小学生读书的话,我推荐各种天马行空的神话类、冒险类、科幻类读物,比如凡尔纳、威尔斯。郑渊洁的书比较适合三年级以前的小孩,再大一些就显得有些幼稚了。还有目前比较流行的《查理九世》《武当虹少年》之类的,也都可以看。
另外,近几年国学教育风比较浓厚,很多家长都让孩子背《三字经》《弟子规》,我不大主张这种做法,这类读物略有束缚儿童天性之嫌,不太符合当代教育中对开放性、自由性的要求。像这种培养价值观的读物,在国学当中还是应该以《论语》为中心,不过,最早也要等上初中以后再看。
那么,在小学阶段,国学就完全没必要接触了吗?当然不是,国学可是好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是很有必要学习的。如果让我选,我认为最合适的莫过于《声律启蒙》,简单,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对培养韵律感十分有好处。
好了,小孩子的就说这么多,然后我们说说大孩子,中学生。
中学生的可读范围就大了很多,各种名著都可以接触了。注意,是接触,就是大量的去读,泛泛的去读,不求甚解的读,喜欢什么就读什么,不要给他们列什么必读书单。还有一点要特别说下,我这里说的是名著,可不包括网络小说。名著是那种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礼,能和任何时代的人产生心灵共鸣的书籍,跟现在网上流行的各种爽文是有本质区别的。
为什么要不求甚解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中学生一般没有过于复杂的人生经历,你让他“求甚解”,他也做不到。
第二,耽误时间。一本名著要想吃的很透,是很费时间精力的,除非你特别喜欢这本小说,否则没必要看很多遍。中学课余时间本来就有限,细看不如多看。看的多了,才能分辨优劣,更好的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少看网络鸡汤文,名著里讲的故事完全可以指导你成为一个思想健康的人,不用听各路仙魔神佛讲自己的人生感悟,更不要去学他们。
讲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名人励志”类的传记,这类书没什么看的必要。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别人踩过的脚印不一定适合你,而且所谓的成功人士,也不见得真的会把自己成功的关窍讲那么清楚吧。
最后说说成年人看的书。
我只推荐一本书,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初中以上学历的人都可以看看。
第一篇就是《谈读书》。
虽然这是民国时期的作品,但对于今人来说,也是很有积极向上的指导意义的。
朱光潜主张,要读有价值的书,少读谈书的书,读书不能赶时髦,等等,我不做赘述,等你亲自去读。
如果按照我前面所说,中学时读了大量的名著,那么在将来的日子里,你一定会在经历过什么事情之后,偶然想起你曾经读过的故事,这时,你便可以重新打开这本书,温故而知新了。
这位说了,我没读过那么多书咋办?也没关系,毕竟人生有涯,而书海无涯,不必以有涯随无涯。读书这件事,对于成年人来说,无非是消遣娱乐,只要读着开心,读什么都无所谓了。
陶渊明读书,讲究“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觉得这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