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引导技术
#引导力课程笔记# 可装作在现场的《引导力十条》

#引导力课程笔记# 可装作在现场的《引导力十条》

作者: 十年饮冰丶难凉热血SH | 来源:发表于2017-09-26 20:12 被阅读582次

    感谢华与华商学院组织开设了这么牛叉的课,最好的感谢就是写笔记再学习,事上琢磨用起来。由于老师特别嘱咐课程内容涉及知识版权,拍摄图片不要公开,我这里主要结合具体工作,写一下自己的几点理解。


    1、引导不是给答案,而是引领大家找出答案。

    老师发放的教材上,引用了国外众多心理学家的不同定义。简而言之,引导就是把事情变容易的流程。这里所谓“把事情变容易”,目的就是“引领大家找出答案”。注意,这里说的是“引领”,而不是“输出”。作为一家咨询公司,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给客户答案的血,而引导与顾问、培训最大的区别就是“答案在何处”。顾问是输出知识,培训是输出能力,都是直接给客户答案,答案就在老师那里。但引导是输出流程,答案不在老师这里,在被引导的团队成员的心里。通过输出把事情变容易的流程,鼓励团队参与,激发团队智慧,引领团队达成目标。这就是引导。

    这个含义在华板经常讲的儒家思想中也有体现。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我理解就是以引导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再往上说,就是《中庸》里讲的“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参赞天地之化育”,通过发挥出自己来发挥出别人,让所有人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个国家的体制和领导,就是要让全国人民都得到充分发挥。尽人之性,还要能尽物之性,让万事万物,所有资源,也得到充分的生长和发挥。能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这里的“尽”、“参赞”,就是引导。

    引导不是生孩子给答案,引导是引领大家找到答案。引导者没有东西可教,没有立场,而是激发出每个人拥有的智慧,把大家带入探索的历程中,让整体大于个别的总和。与其说上帝创造万物,不如说上帝引导万物。

    2、开会的两种状态:战斗VS躲避

    就是这个环节,让我彻底认识到原来根本就不会开会,对开会连一毛钱的理解都没有。所谓战斗状态就是你说的我认为不对,我说的你认为不对,要不是因为打不过你,早就把你胖揍一顿。躲避状态就是,行吧,反正你也不听我的,你是领导你说了算,拜拜。与战斗状态的过度参与不同,躲避的特点是消极参与,玩消失。我们开的会,普遍就是这两种状态,要么战斗,要么躲避,要么一边战斗一边躲避。最后要么就是一言堂,不了了之,或者闹得不欢而散,改日再战。

    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精力,开那么多会,到底开出了什么成果。靠这两种状态,那是基本出不来成果。而引导就是通过制定流程、选择工具,来避免群体讨论中的这两个状态,向每一场会议要效益。

    3、一个不等式:总发言时间大于总会议时间

    开一场会议,总发言时间大于总会议时间,这是个什么意思?总发言时间就是每个人发言时间的总和,为什么会比总会议时间多呢?

    假如我们我们的总会议时间是60min,总会议人数是6人,采用60min的开放式讨论。在这60min里面,6min轮流发言,6min 2人一组讨论,12min 3人一组分享,12min 2人讨论解决方案,12min 3组代表分享结论,12min开放式(全体)讨论下一步,这个总发言时间是多少?大家可以先算一下,像我这样高考数学不及格、大学高数重修两次的就算了。偏偏还是对统计极其敏感的猫头鹰人格,这不科学。

    答案是108min,只有60min的总会议时间,通过简单的引导,小组并行讨论,就可以让总发言时间达到108min,创造出了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来激发出每个人的智慧。

    1x6=6    3x6=18    4x6=24    6x6=36    4x3=12    2x6=12

    共计108min,GDP就是这么算的吧。

    4、一个方程式:引导力=提问力x参与形式x引导式倾听

    这里讨论的前提,是用焦点讨论来做引导,说人话就是开会。前面说的两种开会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了引导力是怎么没的,这个公式告诉了我们引导力是怎么来的。

    首先你要会提问,设定好的问题,然后设置利于引导的参与形式,比如焦点讨论、小组讨论、世界咖啡馆、以及各类道具等,最后要引导式的倾听大家的发言,这里的引导就是无立场的套话,边听边套,边套边听。

    只有这三个方面,听起来很简单,嘴上说着这也太容易了,身体却很诚实,下意识的问错、说错、做错,而且这种错误的下意识,还是集体潜意识,就这样集众人之力,把开会变成了浪费。关于这几个方面我挨个写理解。

    5、答案就在ORID提问法的背后

    提问力就不用多说了,提问有多重要大家都知道。问题提对了,答案就在背后;问题提错了,答案就是误会。这道理听了那么多遍,别说过好这一生了,还是连几个问题都问不好。ORID提问法就是这三天最大的收获之一,给了我们一个本质的视角和具体的工具,来看问题、问问题、听问题。

    ORID提问法,就是从O\R\I\D四个具体的方面来提问,这里拿一个新客户超级创意讨论会,来当案例示意各类问题怎么问。

    O,objective,客观性,指的是已经发生的、或者眼下的客观事实、信息、数据。例如,新客户现在的品牌名称是什么?广告语是什么?品牌符号是什么?记得它的哪些广告?这些问题就是O类问题,强调过去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

    R,reflecttive,反映性,指的是发生的情绪、感觉、反应。例如,听完这些内容的那一刻,你有什么感受?什么让你觉得振奋?什么让你觉得疑惑?这是R类问题,特点是跟情绪的关联。

    I,interpretive,诠释性,指赋予的价值、意义、目的等,核心特征是需要思考。例如,他们为什么选择这句话当广告语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这句广告语?这是I类问题,需要思考它的具体意义来回答。

    D,decisional,决定性,是指转化为哪些行为、行动。例如,我们要去找客户的谁去做哪些沟通?随后的一个月你会做哪些事情?这是D类问题,就是最终总结为、落实为哪些行动。

    ORID提问法的逻辑就是O\R\I\D,依次推进,不能跳跃。首先你要充分了解客观事实,已经发生的那些现场、现实、现物,关注这些客观性带来的种种情绪,进而思考这些客观性、以及这些情绪背后的意义、逻辑、目的等,最终形成落实到行动上的具体成果物。ORID,一个都不能少,少了O(客观),就是无根之萍,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少了R(反映),人类大脑70%的决定都是由情绪而非理性决定,情绪是沟通的磁场,没有R,还聊啥。少了I(诠释),就没了深入思考、理性逻辑,从情绪直接做了决定,就有失偏颇。I这部分是整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产生D的决定性环节。少了D(决定),就是扯了一通,既没有结论也没有行动,那这会就白开了。

    ORID提问法,就是关于提问力的流程,所有的答案都在ORID提问法的背后。

    从我们的创意方法论来讲,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向理解ORID。我们经常说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每时每刻都要具备货架意识,用货架思维思考问题,给消费者一个选择逻辑和指令,让他们坐着滑滑梯,一路滑到收银机。在这里,O(客观)就是货架思维的现场现实现物,他在货架前看了什么。R(反映)就是看到后对他产生了什么刺激,是大老远就能看到包装的视觉刺激,还是购买理由带来的行动刺激,不买不足以平民愤。I(诠释)是思考,而我们做的就是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设计消费者的选择逻辑,不用说清、说服的思考,一句话打动他们产生购买行动,就是D(决定)。

    这个反向不知道对不对。

    6、人是环境的孩子:用参与方式激发讨论

    所谓参与形式,就是在团队内鼓励参与的方式。

    最常见的参与形式就是开放式讨论,大家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轮流发言/随便发言,敞开了聊,我们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开会方式。但这却是给人压力最大的参与形式,它要求发言者面向所有人发言,让人觉得这个时候的发言必须是得体的、稳妥的,这就压制了一部分跳跃的、大胆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发言者都是那些反应最快、最精明自信的人,一场会开下来总是那几个人发言,压抑了整体的参与度和创意力。

    每个参与的形式都有它特定的规则,引导者每次改变参与的形式,就可以改变团体的行为和动态。比如相对于开放式讨论来说,分为2人小组讨论就改变了参与的形式、行为和动态,以及气氛,定向降低了大家躲避的可能,平衡了整个会议中的强与弱。参与形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这样几种在实际开会中用的比较多。

    第一是关于人的,比如刚才一直在说的分小组讨论,两两互访,角色扮演,个人冥想,甚至即兴表演、戏剧等形式。这里说的角色扮演,就是写一堆纸条,每张纸条上说明一下这个人的性格角色,然后大家一起抽,抽中的人要按这个角色的特点参与讨论,打破自己的表达舒适区,激发出更多的想法和创意(我扮演的角色,不仅打破了自己的表达舒适区,还差点打破了纸板,太入戏)。第二是关于物的,通过运用不同的媒介工具来参与会议讨论,比如逻辑层面的拼图、解谜、排序,视觉空间层面的画图、拼贴、雕塑等,也可以是其他有利于引导的各种参与形式。

    人是环境的孩子,参与方式就是在营造出一种利于引导的环境,让所有参与者都成为这个环境的孩子。参与方式的目的在于,平衡讨论过程的大与小,给弱势群体更多的空间,提升所有人投入的时间,让总发言时间大于总会议时间。同时促使大家的参与更多元,最大化的输入/处理/输出,就是听/想/说。这跟传播的原理类似,最大化的刺激反射,最大化的编码、译码、播传。

    7、引导式倾听:边听边套话

    引导式倾听,就是边听边套话。听就是认真听发言者的回答。套话就是根据发言者的回答,通过适当的追问/对话,来挖掘出更多、更深层次的内容。有些情况下,发言者的回答偏颇,或者偏离主题,都需要引导者及时介入,调整风向,保证引导流程的顺利进行。这种引导式倾听就需要很多追问/对话的技巧,这里主要说两种。

    探究:发言者可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追问一下让他说出背后的故事。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这个地方,有一个实例。就是我们给客户汇报,客户经常会说我们想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不要忙着跟客户解释我们已经怎么怎么样了,一旦这么说了,很容易就陷入战斗状态。而是要去探究客户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这么说的依据和考虑。

    挑战:发言者对事实通常会出现信息盲点,可能是无根据的推论、前后不一、违背常理等,用挑战帮助他发现盲点。比如你这里说的跟之前的情况有点不一样,能再解释一下吗?这个挑战估计是我们开会时候最常用的、也是最精通的方式,你说的不对blablabla,然后进入战斗。挑战不是战斗。挑战最重要的是,问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帮助发言者消除盲点。

    8、引导力的两个应用场景:高层访谈和项目创意会

    引导是一门引领沟通的艺术,讲究说学逗唱……考虑到参与形式,这么说也有道理。理论上来说,引导适用于一切沟通讨论的场景当中。对于我们的工作流程来说,有两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应用,就是高层访谈和项目创意会。

    颜总指出,高层访谈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起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双方团队的破冰,也是对项目的正式把脉。这脉摸准了,就能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这脉摸不准,药下错了是其次,没有谋财也有害命。笔下有财产万千、人命关天。基本上高层访谈聊清楚明白了,项目就稳了,首次提案返工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但就是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环节,在目前的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规范、攻略,各组都是靠一些经验和所谓天赋吃饭。很多时候我们就拿着一沓人模狗样的问题杀上门,约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人,在一个七嘴八舌的场景中,稀里糊涂的问一通,也不知道问题问的对不对,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引导力课程结束后,我们已经形成了用引导力改善高层访谈的课题小组,会在随后持续推进,最终形成华与华高层访谈操作手册。这样下来,就构成了华与华把控项目创意质量的两大抓手,高层访谈和118直觉会战,一外一内,一前一后,全面把控项目质量。颜总威武。

    另外一个最普遍的应用场景就是项目创意会,这是几乎每天工作都会发生的场景。

    9、把项目创意会变成Mini-118

    华与华118直觉会战是个非常伟大的发明。每当一个新客户进来,召集全公司员工随机分组,在118分钟内,依靠对项目的基础判断和大部分的直觉意识,围绕超级创意展开头脑风暴,并依次发布,最终评选出全场超级创意大奖,颁发小杉树奖学金。118直觉会战,已经成为华与华把控创意质量的战略工具。

    前面讲到一个不等式,是总体发言时间大于总体会议时间。再看看上面计算的算式,里面用了一个比较典型的参与方式,就是分小组讨论。这些多出来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并行讨论、发言的时间。118直觉会战就是采用这样一种分组讨论方式,同时加入了海报/PPT等参与方式,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出大家对新项目的直觉判断。

    用引导力开项目创意会,我们就能把项目组的每一次创意会变成Mini-118。

    10、一个可以照着做的范例:ORID焦点讨论范例

    最后整理一个范例出来,引导不输出答案,笔记可以分享答案。这是一个基于ORID提问法的焦点讨论范例,可以用在刚才说的高层访谈,项目创意会,以及其他相关的沟通会中。

    ①先说开场白:开场白主要是讲团队破冰(如有需要),欢迎大家,并且介绍那些已经确定的事项。比如如果是讨论今年的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时间、地点等这些已经确定的内容要提前告知大家,为后续的讨论对称必要信息。

    ②制定理性目标:理性目标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是今天我们要讨论什么,第二是今天的讨论要输出哪些成果物。比如我们今天主要讨论并提出寂寞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的主题。

    ③制定体验目的:体验目的是指团队在本次讨论中需要体验什么,比如兴奋、好奇、轻松、震撼等。比如在轻松兴奋的状态中感受到大会的震撼。

    ④下面就是根据ORID制定引导问题:

    O,objective客观性,指的是已经发生的、或当下的客观事实、信息、数据。例如,过去四届的大会主题是什么?美国RSA大会的主题是什么?记得哪些安全事件?我们的技术理念是什么?等。

    R,reflecttive反映性,指的是发生的情绪、感觉、反应。例如,听完之前的主题,你的感受是什么?什么让你兴奋?什么让你好奇?等。

    I,interpretive诠释性,指赋予的价值、意义、目的等,核心特征是需要思考。例如,去年前年大前年,选择这个主题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美国RSA大会的主题?你从其他人的话中,听到了哪些关键词?今天的行业热点、行业关键词有哪些?等。大多数关乎D的内容都会从这里出现。

    D,decisional决定性,是指转化为哪些行为、行动。例如,我们要去找360的谁去做哪些沟通?这次讨论确定了哪几个主题方案?随后的一个月会推进哪几件事情?等。D就是这次要论成果物,最好在形成一篇精简的纪要。

    ⑤为讨论加入更多参与形式:

    轮流发言;小组讨论;两两互访;罗列想法;角色扮演;板书(副引导师记录);画图;排序等。以及其他更多。(参与形式中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比如邀请哪些人,这些人怎么排座位,谁跟谁小组讨论,场地选择等)

    ⑥结语:

    再次盘点成果物,感谢大家的参与。复盘本次引导,扬长补短,也让大家对引导有更多的理解。


    End

    写作是更深层次的思考。笔记是学习的史记。

    每天看华板洋洋洒洒一篇篇发出来,自己真正做一次,就发现认认真真写一篇笔记有点难,尤其是这些需要学习的新领域。不理解,就不会写。理解了,也不一定会写。写出来了,还怕不准确,会误导别人。

    学习要听进去、读进去,也要说出来、写出来,再转培训讲出来。两个进去,三个出来,就这样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把知识变成咒语,反复念叨才能学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导力课程笔记# 可装作在现场的《引导力十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wc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