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琢磨什么是用户?我们平常所说的用户到底是不是真的?是合理的推测,还是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是该找到一个或几个活生生的人做用户,还是看个大概的画像就可以了?
这半年主要在做内容的策划,会有点恐慌,接触的一线用户少了,越来越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前几天看了《老路识堂-用得上的商学课》主讲人路骋老师对于产品的阶段性复盘。其中有一条印象很深刻,就是“用户群体很意外!”本来以为用户几乎都会是80后、30多岁的职场人,没想到有大量三四线的全职主妇会购买,并且推荐和分发的意愿很强。
一个商学课,用户中有一大票是全职主妇。在策划课程的时候,敢不敢想?肯定不敢想啊。因为不符合我们以往的经验和认知啊。
会去看一些爆款课程,有规律,但是不确定性更多。一个成功了,不一定这个选题和方法对于第二个还有效果,可迁移性并不高。
对于知识付费的用户,基本上大家会没有异议的认为集中在一线城市,最起码也是接近一线的二线城市。所以大部分的知识服务平台、知识付费产品都希望抢占这部分的用户。
在知识付费习惯还没养成的时候,这是个很好的策略。在培养用户上面,不用花太多的力气。但是一二线城市,就相当于是我们经常说的舒适区,在这个部门做产品最舒服,但是想要让用户量级再上一个台阶,肯定是要脱离舒适区的。
做知识服务的,大部分人骨子里还是有那么一点骄傲和坚持的,希望自己的内容质量好,营销手法上比较含蓄,希望自己不LOW,也不希望让用户觉得自己LOW。说白了,还是不想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一家电商平台,仅用了2年半的时间,用户数就已经超过了3亿,据说日单量超过京东,估值超过了唯品会,成了仅次于阿里和京东的第三大电商平台,这个速度在中国电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许你没用过他们的产品,也许你脑子里已经开始循环他们广告的洗脑神曲,这家电商平台叫——拼多多。当然,也有一些人在一提到这家公司的时候的,印象是产品质量差、欺骗消费者等。但是不影响我们向它学习商业逻辑和对于用户的洞察。
上周和一位广州来的朋友聊天,聊到了一个产品设计的思路。我跟他分享了如何帮助用户去实现更好的学习路径,让用户去更好的完成从购买到学完的过程。他说,为什么是如何改变用户,而不是如何利用用户的心理和习惯呢?
是啊,我们总是想着改变用户的习惯,自认为那是在给用户更好的产品,但是忽略了人性和习惯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内容去影响用户。让用户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但是不能从一开始就试图改变用户让用户去迎合你的产品。
知识付费行业现在是幸福的,用户变得越来越理性,对于质量差的产品越来越有判断能力;还没有垄断性的对手出现,也还没有出现“铁军”和“虎狼之师”;整体的内容还远远没有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
但是也要时刻警惕,跳出知识付费的“舒适区”,去尝试接触更大范围的用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