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诗意地栖居。——【德】荷尔德林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德】荷尔德林《远景》

作为一个身体力行者,我把诗意地栖居作为生命的基本要义,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些亲临的现场真实地记录了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图片全是行走之中随意抓取的瞬间,它们无声地呈现出诗意的内涵,除此之外的居家生活,也同样有温馨可人的场景,描述这些美好的时光,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

诗意地栖居,是春天里紫燕筑巢的呢喃,是夏日里潺潺清泉的流淌,是飒飒秋风里金菊的吐蕊,是皑皑冬雪中第一枝梅花的怒放;除了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和体验生命的优雅舒适之外,还能够在人际交往中领悟情感的美丽,这种与生俱来亲近自然、热爱同类的朴素情感,是融入自然与族群的清纯童话,是超越本我抵达本真自在的高贵性灵。

诗意地栖居,是自己与他人长期互动逐步构建的血缘、手足与共情关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世界上任何强力都无法割断的亲情,是很难科学拆分的友情,是外力或技术难以摧垮的爱情,它最阳刚豪迈炽热,也最阴柔婉约缠绵,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拥有这份最美好的感情,有人疼也知道疼别人,有人爱也能够爱别人,有人懂也学会了懂别人。

人间最真挚的情感,莫过于父母之爱。记得汶川大地震时,有一则故事曾经感动过许多身边人:大地震发生之后,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一位年轻的母亲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但她死亡的姿式特别奇怪,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着,背部向上拱起,双手贴扶着地面,顽强地支撑着外物的重压,用身体遮挡着轰然坍塌的各种东西。

人们小心翼翼地移动母亲身上的重物,清理四周杂物,很快就发现:这位母亲的身体下面,竟然有一个仅几个月大的孩子,奇迹般地活着,因为母亲的庇护,孩子安然无恙,毫发无损,救援人员从废墟里将孩子抱出来时,她还一脸恬静地沉睡在梦里。

在检查物品时,人们发现孩子襁褓中有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有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你一定记住,我爱你”,那一天是2008年5月12号。当我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视线,我被这份伟大而深挚的母爱深深地打动。朋友,如果你内心某个最柔软的地方,被猛然碰触而颤栗,诗意悄然变成了湿意。

诗意地栖居,并不一定是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伟大崇高的品质,也可以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心存一缕希望的阳光,怀揣一份真诚和善良,发现平凡背后的奇迹与美好,这也是一种人间的诗意。当疫情汹汹而来的时候,一群最美的逆行者感动了无数人,还有拾荒老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普通劳动者,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奉献爱心,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令人尊敬的诗意栖居者。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