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八:心尖儿上的功力与功夫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承前徐爱所问,王阳明颠覆朱熹“格物”之训,将“格物”拓展到心学领域,发挥格物“去其心中不正确的东西以成全心中正确的东西”的功效。为生知安行事、学知利行事和困知勉行事找到了一条可以通用的解决心法,扫清了“学为圣贤”者路上的主要障碍。
王阳明的“心即理”,说到底就是心尖上的功力与功夫。
一、心的功力
王阳明讲“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也就是说,知是意的本体,是心之所发的产物。今人讲“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不死”,必然会有所生发,牵动心所生发的便是知。
有所见必有所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知恻隐,这些自然而然的事情便是良知。孟子所谓“人皆有之”的,无外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对于人心而言,都是自然而然的良知,无需向外求。
不同的是,“生知安行”者,无私意障蔽,良知充满,昭昭然有赤子之心。这是“生知安行”者的功力。至于“学知利行”者、“困知勉行”者,难免受到私意的障蔽,良知虽在,只是不能充满本心而已。《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物之性、尽人之性、赞天地之化育的“至诚”,其实就是不为私意所遮蔽的良知。
“至诚”之境,“生知安行”者可以依凭赤子之心自然抵达,“学知利行”者和“困知勉行”者则需要下“格物”的功夫,通过克服私意遮蔽,恢复天理去抵达。两期那多年前,孔子讲“克己复礼”,其实下的就是“胜私复理”的功夫。
二、“致良知”的功夫
无私意在,只需做充满的功夫。“良知”原本就在本心,只是需要充满它。《孟子》讲“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只要能让良知充满,哪怕是极小的善,也可以达到不可胜用的程度。
私意似乎又是在所难免的,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七情六欲,稍有不慎,私意便要“上头”。觉出它的存在,便该下“格物”的功夫——去掉心中不正确的东西以成全心中正确的东西。
倘没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本事,有没有圣贤作为参照坐标。很容易觉察不出私意的危害,使之由“上头”而“上身”。这个时候,朱熹的“格物”之训,似乎也能起到作用。专就某一具体问题、某一具体事物,下穷究的功夫,不达目的不罢休,求一个无盲区、盲点,求一个无不知晓的结果。一个具体问题、一个具体事物参详得透彻了,也是能突破困局、豁然贯通的。这又是别一种“格物”的功夫。
真正敢狂妄地宣称自己是“生知安行”者的,天下没有几个。对多数常人而言,还是要下“格物”的功夫的。没那个功力,下些功夫也是应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