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下篇,先讲了识别天机并聚焦所有资源,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那么如何才能练就洞悉天机的一双慧眼呢?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意识和情绪都产生于对外物的追求和创造,同时也会因为沉溺物欲而堕落,产生物欲的关键在于眼睛,寡欲才能清心。天本无心施恩于万物,然而万物生息繁衍都受到天慷慨的给予。迅雷烈风,看似剧烈无情的暴虐现象,但都给予万物蠢蠢萌动的生机。达到至乐境界的人,其心性是宽裕从容的,达到至静境界的人,其心性是洁净寡欲的。日月星辰,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周行不止,并不会因为万物和人的需要去刻意改变,看似最自私的,但天赋予万物的能量和影响绝无区别对待,是最大公无私的。把握天道规律的关键在于炁。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五色令人色盲,并不是说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会亮瞎眼睛,而是说,外部世界的诱惑,会让人的眼睛丧失与生俱来的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对外物的追逐,首先是目之所及,心生欲念,先管住眼睛,才能逐渐断绝对声色犬马的欲念,练就一双慧眼。所以说机在于目。
天有生生之德。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是天地是公正平等对待万物,没有什么善恶、贵贱、老幼的分别心,不讲仁义道德,普惠万物。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吸纳天地之精华,做到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呢?就需要通过修行能达到“至乐性余,至静性廉。”的境界。余,是宽绰有余;廉,就是不贪。做到心怀宇宙,感同山水,怡然自得,得失荣辱,不滞胸中,内心就是愉悦的;做到清净自然,不贪恋荣华富贵,不囤积多余之物,内心就是自足的。这是道家对修道之人的修行要求。因此心性的修炼,在于“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最终达到清净自然的无为状态。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与前文“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意义相通,为什么会重复一遍?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是从客观的角度描述天的生生之道,而这里是站在修道者的角度看。所以这里有两个关键字“用”和后面一句的“禽(通
擒)”,用,就是利用、享用,擒,就是把握,掌握。只有达到清净自然的无为状态,修道之人,才能体悟和享用天地无私的赋予。制和机的意义类似。把握天机,享用天恩的关键,在对炁的感悟和把握。
炁和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说,炁是先天之精,可以理解为能量,气是后天之精,就是分子构成的气体。《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炁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炁,命之曰人。”。就是说,炁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物质和能量,是驱动天地四时运转和构成人体和形成生命的源泉。天地之炁的运行法则,其表征就是阴阳和五行。把握了阴阳五行的规律,就可以与天地节律形成共振,把握天机。
统观这一段,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修行之机在于目,抵抗得了外界的诱惑,才能练就一双慧眼,观天之道;二是天地之机在炁,只有感悟合把握住先天之炁的运行规律,才能把握天机,执天之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