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

作者: Soul_Jason | 来源:发表于2021-07-22 23:20 被阅读0次
徐凯文教授

我第一次听到“空心病”这个概念是在今年6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教师发展大会TIDE”上。北大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在主论坛上做了一个名为“焦虑时代的空心病与应对--青少年心灵升级工程”的主旨演讲。那究竟什么是“空心病”呢?简单来说,就是指“物质丰富之下,人们内心空虚的心灵危机”,它的表现主要有:

1. 抑郁

2. 孤独

3. 自我缺失

4. 渴求外部认同 (取悦他人,迷失自我)

5. 被评价恐惧

6. 自杀倾向

7. 自我否定和厌恶

这种心理疾病最早源自西方文化背景,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使得人们逐渐迷失自我,进入发展成为一种心理顽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可能面对这个问题的挑战,而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深受其困扰,甚至走上自杀的不归之路。

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当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出现过学生患“精神分裂”和自杀未遂的情况。越来越多“空心病”涌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越来越呈现商品化和功利化,而功利的应试教育又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而导致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可能陷入“空心病”的侵扰。虽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开设有“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但因为种种原因,它们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许多“心理辅导课”也形同虚设,学生有任何心理问题,也不会主动向学校或者老师求助,于是我国初高中学生的自杀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学校和老师应该怎么做?大家不妨可以来了解一下“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

“积极心理学”首先是有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Saligman提出的,是通过科学和应用的方法来挖掘人们的优势,促进人们的强项发挥和创造最高生命质量

Martin Saligman 马丁 塞利格曼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生命质量、幸福、心流、强项、智慧、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积极团队和机构的特点,它关注个人幸福、团队和集体的幸福以及个人的生命质量。

积极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像普通心理学那样预设人们是有心理问题且需要及时救治的,它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们转变观念,进而发挥自身最大潜能,找到人生幸福之路。

普通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会痛苦,会焦虑,并不是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性格而造成的,而是由人们看待这件事的角度和方式而决定的。那么如何使用积极心理学来思考问题呢?

Martin Saligman提出了“转”的概念。

首先,“转移”注意力、关注点和观察角度。

其次,“转变”思维、观念、理念,甚至价值观。

最后,“转化”成行动、机遇、锻造、成长及赋能。

“转”是需要练习的,“转”虽然不容易,却是人自身可以改变的,而事情发生后,即“不可逆转”,不受人控制,人应该控制事情不要影响人,而不是让不可控的事情来控制人的情绪,甚至行为。

积极心理学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优势

Saligman还提出了一个“幸福”理论P.E.R.M.A

P- Positive Emotions 情感 (积极正面)

E- Engagement 投入 (发现“心流”)

R- Positive Relationships 关系 (真诚联结)

M- Meaning 意义 (找到生活目的)

A- Achievement 积极成就 (提升自我技能、经过努力后,达到目标)

P.E.R.M.A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最常问的问题基本上有这些:

1. 为什么我的父母和老师不关心我,只关心我的成绩?

2. 为什么我长的不够帅、不够美?

3.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的感受?

4. 这个世界实在太黑暗,人为什么活着?

5. 天天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纠结于“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

而积极心理学的“转”理论,要求我们把"Why"换成“How”,那这些问题就变成了:

1. 我怎样才能让父母和老师关心我?

2. 我怎样才能变帅变美?

3. 我怎样才能让别人理解我的感受?

4. 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5. 我怎样去学习?

虽然这些问题,需要长时间的生活积累,才有可能得到答案,但至少能把人从“无意义”的思考状态解放出来,转变成“有意义”的行动。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不是“想什么”,而是要去“做什么”。

因此,不要再问为什么(why),问有建设性、可以解决问题的问题(how),进而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action)。

最后来看一个问题:“我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回答的终极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

如果你实现了“财富自由”,那属于“享受式幸福”pleasant life,这是暂时性的,因为你在享受物质给你带来愉悦的时候,内心还是产生空虚,这种“空虚”需要不断的财富输入或消耗才能弥补。

如果你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完美的家庭,那属于“投入式幸福”good life,这种状态人们会感到一种幸福感。

以上这两种状态,积极心理学称为"Happiness",它承认这些都会给人带来“幸福感”。

可是,还有一种,叫“意义式幸福”meaningful life,也被称为“生命质量”well-being,人生的终极幸福在于一种“使命感”(我天生注定就是要做这件事的)的建立,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去“服务”,进而改变他人的生命质量”。

那我们回到导致学生“空心病”的诱因,就是他们不知道“生活和学习”的意义所在,换句话说,他们缺乏一种可以使他们潜能爆发的“使命感”,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来解决。

国内教育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样的目标核心还是个人,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过分强调个人,个人的成绩可以有好的升学机会,进入了好的学校将来就会好的工作...这些都是“幸福人生”的一种状态。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那些人生迷茫、没有方向、甚至因此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这样的“幸福”,而是具有使命感的“终极幸福”。

国际文凭课程IBDP明确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有求知欲、知识渊博并且关心他人的终生学习者,以使得他们能够尊重和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进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个目标直接指出自我学习和创造美好世界的关系,这就是一种“使命感”。在其核心课程中,有一个叫CAS的项目(Creativity 创造、Activity 行动、Service 服务), 将“使命感”和“行动力”结合起来,内心会变得充盈起来。

有人说,这不是在喊口号吗?我们学习和工作哪有这么伟大?创造美好世界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因此,IBDP课程里还特别强调“个人、社区、国家、世界”的概念,只强调“个人成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只有把这四者统一起来,才能创造真正永恒的幸福。

总之,我们的教育更包容开放,中外好的经验都可以吸收到课程体系里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辅助,让学生远离“空心病”。因为人都是有潜力的,好的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将其服务于全人类。

“世界乃一国,万众皆其民”。 The world is one country, and mankind its citizens.

附1:积极心理学中的“Ikigai”

Ikigai 图示

附2:积极心理学 入门 资源: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公开课(网易)

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网站

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Coursera课程

耶鲁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

清华大学H+幸福实验室 (彭凯平 教授)

“生活中的积极心理学”书籍

相关文章

  • 积极心理学讲座学习笔记分享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对于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

  • 20230107《积极教育 丰盛育人》学习笔记

    积极教育 丰盛育人 赵玥 国际积极心理学学会教育部主席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幸福五元素 积...

  •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

    我第一次听到“空心病”这个概念是在今年6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教师发展大会TIDE”上。北大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在...

  • 第58天 彭凯平《孩子的品格》

    积极教育培养孩子七大品格优势 一、积极教育与品格优势 积极教育与积极心理学 积极教育试图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调动...

  • 积极心理学:快乐如何激发创新

    1、为什么我们需要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激发创造力快乐的心情有利于创新憧憬未来的人更容易成功 2、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 2021-09-18

    听了陶新华老师给我们讲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我体会到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陶老师的心态积极而阳光...

  • Class 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幸福是不需要条件的。 积极心理学为什么火?因为通俗心理学太浅显而学术心理学太晦涩,积极心理学正好充当其中的桥梁。 ...

  • 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二)

    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教育,就是积极教育。彭教授说,积极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积极的教育方式不仅对改善处于成长阶段的儿...

  • 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不得不说,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天生就拥有更好的智商、情商和逆商,他们更加理性,充满热情,也具备很强的行动力...

  • 积极人格需要积极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及其团队在全世界范围50多个国家进行调查研究,获取了超大样本,得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24种积极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fk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