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安少聪 中医畅谈
编辑整理 隐市
一部《伤寒杂病论》,就是一个个真实医案的集大成者,是仲师对一个个病案反复观察,施治的总结,直至今天,我们细读伤寒论,还能透过其中的语气结构,仿佛看到仲师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伤寒论第192 条。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病人欲食,发热,又见烦躁发狂,咋看象阳明证,但又有小便不利,肢节疼,大便自调的症状,似乎又不是阳明证,继续耐心观察一段时间后,患者全身涌出汗水,全然而解。原来不是阳明证,是谷气恢复,水不胜谷气也,脉紧则愈。
通篇看,语言直白,平铺直叙,是病证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全无修饰雕凿之痕。
再看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 此为欲解也 。脉浮者,必结胸也 。脉紧者 ,必咽痛。 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脉细数者, 头痛未止。 脉沉紧者,必欲呕。 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 必下血。
前半部分,语言简洁,直中要害。但从"脉浮者,必结胸"一直到结尾,义不连贯,牵强附会,显系王淑和所加。
又如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伤寒论》是写在竹简上,字字如金,以仲师的语言风格,不会作无意义的重复,然"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重复啰嗦,显系王淑和自作多情而为。
再看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 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 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语言精练,层次清晰,所提施治方案有理有方,环环相扣。
再看第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 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语言重复累赘,消耗大量的竹简,只为对前条作毫无意义的解释,决非仲师风格,显系又为王淑和所为。
《伤寒杂病论》诞生于一千八百年前,其语法结构,语言环境,书写条件与今天比较,大为不同,使现代人学习起来难度增大,但是如果把这部医学经典宏著,与同时代的其他文章典籍相比较,其语言结构,词语运用,简直就是一篇那个时代的白话文。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伤寒论》的语言缝隙中,读到仲师对患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医者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良苦用心,且看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患者阳明腑实重证,在热耗津亏,出现目中不了了,晴不和,即将津竭,必须急下之的紧急关头,仲师却向医者提醒,再认真检杳一下,别是太阳,少阳以及太阴少阴表里证呀,只有排除了这些表里证,方可大胆攻下,仲师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可见,《伤寒论》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任何立志于中医学的人,都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学习经典,钻研经典,不要被那些花里胡哨,故弄玄虚的东西所迷感干扰,临证临床,才能提高治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