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如果没有系统思考,建设共同愿景的修炼就会缺乏一个关键基础。愿景画出我们想要创造的未来图景。系统思考则揭示我们如何创造了我们目前的现状。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写到愿景为何夭亡,有四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
1)互相冲突的愿景,造成意见分歧。
2)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沮丧情绪。
3)关注愿景的时间和精力。
4)鼓吹劝诱,影响人际关系质量。
本篇拆页为共同愿景的系统思考模式和第一个限制性因素。
拆页三
来自第10章《共同愿景》P222
愿景为何天亡
许多愿景,尽管具有内在价值,却从未得到生根和推广。有好几个增长极限的模式会起作用,去阻碍新愿景得到发展势头。理解这些模式对持续开发愿景的过程会很有帮助。愿景的传播是因为不断增加的清晰度、热情、沟通和承诺投入,它们会相互加强,成为一种正反馈过程。随着大家交流沟通,愿景变得更清晰。而随着愿景清晰度的增加,大家对愿景带来的利益的热情也会提高。
很快,愿景的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沟通和兴奋的正反馈。追求愿景的早期成功,提高了大家的热情(这是另一个潜在的正反馈过程,下图没有显示)。
如果正反馈过程能够不受束缚地进行,它能使愿景传播给越来越多的人,并不断提高它的清晰度,增加大家共同的承诺投入。但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其中任何一种都有可能起作用,来减缓这种良性循环的正反馈过程。
随着愿景涉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分散大家的集中关注,并引发无法控制的矛盾。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愿景就会夭亡。人们看到的理想的未来各不相同。对于逐渐浮现的共同愿景,不想立刻赞同的人是否必须改变自己的看法?他们是否必须认为,这个共同愿景业已成形,板上钉钉,不再有接受进一步的影响和改变的可能了?他们是否感到,自己的个人愿景根本无关紧要?如果以上这些问题有任何一个的回答为“是”,就会产生一系列愈演愈烈的意见分歧,报名加入的过程也会逐渐停止。
人们对愿景的热情不断提高的正反馈过程,遇到了不断增加的多样化分歧和限制愿景传播的负反馈过程,形成两者相互作用,这是增长极限模式的经典结构。
阅读这个负反馈环路图,请从最上端开始,依顺时针顺序:随着热情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愿景,结果意见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人们表述的不同愿景间已存在潜在的矛盾。如果有人不能容许他人表达不同的看法就会加剧意见的分歧,降低共同愿景的清晰度,限制热情的增长。
在增长极限模式的各种结构中,要发现杠杆作用点,往往要通过理解限制因素、理解引发负反馈作用的隐性目标或规则。在上述例子中,探寻各种不同的愿景并发掘深层次共同愿景的能力(或这种能力的匮乏),就是我们所说的限制因素。愿景的多样性会不断发展,直到它超出组织机构的容量能力,无法“调和”这种多样性了。
要避开这个极限,最重要的是第9章“心智模式”中闸释的反思和探寻的技能。形成愿景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探寻过程,它探寻的是大家真正想创造的未来。如果开发愿景的过程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鼓吹宣扬,那它最多也只能带来顺从,而非承诺投入。
将愿景的形成看做探寻过程,并不意味着人们要舍弃自己的观点。恰恰相反,愿景的开发需要强有力的宣扬。正是那些在宣扬的同时能够探寻他人愿景的人,才使愿景的演进成为可能,并使愿景扩展和超越个人层面成为可能。这正是全息照相的原理。
「A1,激活经验」
用系统思维,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组织的愿景,这个组织的愿景出现了互相冲突。
10年前我在网络上搜索到一个培训师沙龙论坛,这个沙龙除了论坛还有4个QQ群,群成员都是培训从业者,有自由培训师、兼职培训师、内训师、培训组织者。
论坛中一篇文章《沙龙群规由来》,六条群规----24小时限制,字体限制,表情图片限制,连接限制,潜水限制,广告限制。文章中讲述了每一条群规的来源,每一个来源都有数人参与讨论和完善,并贯穿到群管理的日常中。一个自组织的社区能做到这样,让我非常惊叹。
这个沙龙的宗旨:打造最纯净的专业交流平台(清晰的愿景)。让我向往,期待着在这个组织中真正能提升我的培训技能。我飞蛾扑火的进入到了这个组织里面(对共同愿景的热情)。在组织里我从一名群成员成为了管理员、群主、两个群的群主,最后担任这个社群的轮值CEO。在沙龙里我如鱼得水(谈论和追求愿景)。
当我开始履行CEO职责时,发现很多老师离开,尤其一些资深的、在群里成长起来的老师离开了社群。我能理解每一个人不同的时间段所关注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但看着大家的离开,还是觉得挺惋惜,希望能将大家留下来,于是我与社群的创办者沟通。期待能够探讨出一种让大家留下来的做法。我提出(观点的多样性):
1)社群里资深的培训师们做低收费分享,一方面大家获得更多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打破免费学习的魔咒。
2)社群创办者是一名资深培训师,她收一些徒弟或者办一些班,教高阶TTT课程,帮助更多的人更快速的成长。
3)利用社区的资源,给大家创造一些机会,让大家看到更大的成长空间。
然而在探讨中,我所提出来的想法,创办人都不予以接受。我们就沙龙宗旨中的“纯净”二字产生了分歧,我认为我们不在群里推广告,不在群里刻意宣传谁的课程,就是纯净。而她认为的“纯净”,就是只探讨培训中的一些技法。而我提出的那些想法都不属于“纯净”(相互冲突的愿景)。然而对于一些成长起来的培训师,如果没有机会给他们,没有更大的成长空间给他们,就很难让他们留住,也就不可能反哺。这样社群永远是创始人一人在支撑,沙龙的平台也就会一致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不成长(意见分歧)。
反思
结合拆页,回顾当初,其实我和那位创始人都缺乏探寻和调和多样性的能力。如果再来一次,我们首先需要探讨沙龙的成长、沙龙未来的愿景(1)。探讨清楚这些后,我们会更深入理解彼此的思想,此时探讨如何能够将沙龙成长起来的老师们留下就能顺理成章(2),探讨中有可能我放弃我的建议,我们探讨出更好的做法(3)。
在探寻过程中,我要重点关注并鼓励自己和创始人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为何推理出这些想法,以及各种依据。
(题外话,写道这里,心里有一丝丝触动,“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推理、依据”,可能本来就是我的一个限制点,需要我持续关注这个触动,判断是否真的是,并找到解决法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