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要让孩子很快把握他的规矩在哪里,弹性在哪里。这个老师也要很明白,不要一高兴起来就变成放纵,心情不好就变成严格,这样孩子永远把握不好你的弹性与规矩在哪里,这个孩子心里会乱的。孩子的心乱就变成师生之间的不协调,你就感觉孩子不如你的意,而孩子也随时提防老师,像这样多不好!要一直心平气和的安安稳稳的。如果孩子超越了弹性,就一定要规范他,有时是一个肢体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好了。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一旦超越界限,旁边的孩子会提醒他,孩子会管孩子,他也会警觉这样下去老师会生气的,最后就变成老师不动声色。
所以《中庸》最后一章一定要读一读,一个很认真做事的人是很好的,但是再进一步是要“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有明德的人是不会经常大呼小叫的,不会变脸色的。那么不大声以色就是最高的吗?不是,要进一步到“德輶如毛”,你的德像羽毛一样使人几乎感觉不到压力,不要一说我要修德了,於是就板起脸孔,你不要板起脸孔嘛,自自然然好像没在努力,但你却是一个有德者。这个也接近庄子说的逍遥了,但是《中庸》依旧批评它,“毛犹有轮”,羽毛轻吗?它还有一个图样形状咧!还要再进一步,“无声无臭”。所以《中庸》这篇大文章,三千五百字的文章到最后是“无声无臭”。
“无声无臭”是《诗经》里的啊,“德輶如毛”也是《诗经》里的啊,“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也是。那么“德輶如毛,毛犹有轮,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最后两个字说,达到极点了!这形容什么呢?形容一个君子达到圣贤的境界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进展,也是从十信,十行,十住十会向;初地二地等等像佛教一样的分成有阶位,不过儒家是分几个阶位就好了。你到“无声无臭”,你要有多少功德要修?多少德行要实践!请问你《中庸》最后几个字,这“无声无臭”四个字中哪个字最重要?就那个“无”字最重要。“声”“臭”这两个字是代表性的随便提提,但这两个“无”字是一个原则性的断定,要规定到“无”这个地步,这个地步我们称作境界。
《中庸》对圣人的最高标準是“无”。千万不要再讲什么道家比较高了,你要分什么儒家道家,要分不要从境界上分!难道境界道家高,儒家就不可以有这种境界吗?到这种境界儒道有什么不一样吗?佛家也一样啊!到这个境界的统统是一样,“空”不是“无”吗?所以不读书不要乱讲!什么儒家是现实的,道家是逍遥的、隐居的,佛家是出世的,乱讲!看你从哪里讲。从开始实践讲还是从最高境界讲,开始实践进路有区别,到最高境界没区别。
好了,儒家讲最高要“无声无臭”,退而求其次要“德輶如毛”,轻轻松松的。“羽扇纶巾谈笑间”不是很轻松吗?“檣櫓飞灰烟灭”,一切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不是轻松吗?然后你就先从“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做起,你有表现不在声色上了,但这里还有一些隐忍的味道,我在勉励自己更加光明接近天性,还要用一番力气。从用一些力气到几乎不用力气,到完全不用力气,完全没事情一般,老师要向这里用智慧。开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个也不错了。“予怀明德”,我自己有明德,我有做老师的样子,有做老师的智慧。“不大声以色”,我不必大声骂不必动粗,“德輶如毛”轻飘飘的走过去了,好像没老师,“无声无臭”根本没老师也是一样,呵呵!(众笑)
那么老师越使用智慧,就越不用你现实的生命力,越用智慧你就越真正得到“涵养”,那么也同时成就了孩子的“德”,虽然孩子不知道这是德,越长大就越了解这是德,这叫“大德”!
这种教育法一定要推广到全世界!要推广开来。我们师范教育要有很大的提升,我们如果是师范学校的尤其要註意。现在师范学校不讲这些,师范学校当然也说教育老师要有德,但以“认真”为标準,能够操作这个技术为标準,其实这是一些很初步的老师的本分。
以后的“读经教育学”要写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定是通透人性来讲教育的,“通透人性”这四个字简单,但你要真有体会才行!不见得马上会成功,一定会有曲折,但在曲折中信念坚定,你渐渐会看到孩子的进境,你自己也一步一步往前进。一个学校不可能同时做到,也可以一个班先这样做。因为这个时代堕落,来的人都是牛头马面,都是一群猴子,不来虎豹就不错了,呵呵。(众亦笑)来一些猴子你要怎么办?所以你的德越高,你的影响力越大变化就越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