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行走的花
《南渡北归》伴我行

《南渡北归》伴我行

作者: 侯玲玉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16:48 被阅读0次
洛阳文物一尘灰,
汴水繁华又草莱。
非只怀公伤往迹,
亲知南渡事堪哀。

冯友兰在蒙自南湖触景生情所作的古体诗,足以表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师们国破家亡的悲哀、颠沛流离的痛苦和满身才华无处施展的愤恨!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在乱世中他们秉承爱国之志,胸怀爱国之心,挺起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胸膛,在烽火硝烟中唱响了一曲道德和学术上的民族佳音。

《南渡北归》伴我行

大师的存在,是国家之幸,也是民族之幸。而在《南渡北归》中描述的战火年代,他们大多数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反而沦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笑柄,这是战争对大师们开的一个冷酷的玩笑。从北平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又从昆明到四川李庄,为了保存学术上的成就和文化的成果,大师们如浮萍般辗转于战乱之中。战争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对于大师们来说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然而大师毕竟是大师,即使在逆境之中仍能坚守气节,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大师们不仅在学术上有相当高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们品行高尚。国难当头,大师们举全家之力保存现有的文化和资料,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只是为了资料的安全和知识的传播,只是为了民族文化能薪尽火传,绵延后世,虽狼狈但亦悲壮。战火纷飞中大师们考虑更多的是做学问,梁任公不仅治学渊博,而且还培养了两个大师级别的儿子梁思成和梁思永,分别为中国营造学社和中国史语所做出了不朽的功绩;蔡元培主政北大,他开创的学术之大业,自由之思想,民主科学之理念,囊括兼容之精神,成为一座不灭的灯塔,成为北大现如今亦无法企及的高峰;还有极具人道主义情怀的李济先生,他一次次揭开了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现为中国历史向古代延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而对于东北三省的考古发现,确定的中国的主权所有,揭穿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的阴谋,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大师们用自己的声音,树起了他们独有的学术旗帜,唱响了那个灾难年代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绝唱。全书以大师们的迁徙及学术研究为主线,在国家遭受的战争灾难和大师们的学术研究之间相互切换,映衬出了大师们的高尚节操。

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我看到了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纯真烂漫。在长沙临时大学向昆明迁徙途中,三千里路啊,长达68天的艰难跋涉,旅行团师生们笔耕不辍,随时记录,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记和观察心得,在抵达昆明之后出版成册,像《西南三千五百里》《西南采风录》……而著名诗人穆旦更是以其澎湃的激情,飞扬的灵性,奔涌的灵感,创作了“三千里步行”系列诗篇:

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路上/多少年来都是一样的无际的原野/多少年来都澎湃着丰盛收获的远野呵/如今是你,展开了同样的诱惑的图案/中国的道路又是多么辽远呵……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这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感染着师生们,鞭策着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不畏艰苦地仍旧一心做学问,孜孜以求。条件所限,西南联大新校舍建在一片连天衰草之中,生活条件的局促简陋让数十年后的梅贻琦依旧难以忘怀:

“屋中瓦顶未加承尘,数日来,灰尘、杂屑、干草、乱叶,每次风起,便由瓦缝千百细隙簌簌落下,桌椅床盆无论拂拭若干次,一回首间,便又满布一层,汤里饭里随吃随落。每顿饭时,咽下灰土不知多少。”

都说,自古文人相轻。可是,我分明看到的是一群襟怀磊落、光风霁月、身正才高而又顶天立地之人傅斯年青年时期曾游学英国,一次偶然闻知久已向往的陈寅恪、俞大维在德国柏林大学求学,便毅然离开,慕名而去柏林,和他们共同读书,同窗四年。他们整日为中国的前途命运而忧虑。我看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大师们所担负起的艰难使命,他们是这样一群志同道合、学问与道德同等卓越的人啊!在李济和袁复礼山西考古发掘成果的茶话会上,面对众人的仰慕赞叹,他们自称自己是”半路出家”,而说“真正专门研究考古学的还在美国——梁先生的公子(梁思永)”。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是一群惺惺相惜而又谦卑坚韧之人,他们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紧紧紧连在一起。只可惜天不假年,一心维系家国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台湾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因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重访每一处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里,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南渡北归》伴我行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已逐渐远去,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知名学者,自封大师。那时,我很疑惑“大师”这一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得道高僧的称谓,怎么会用来给学者冠名。看完《南渡北归》,我想我对真正的“大师”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他们学高身正,难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师”吗?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他们,其实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昨日大师已远去,再无昨日之大师,愿昨日之大师安息,抚盼今日之大师出现。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现在读《南渡北归》,于我,恰逢其时……

相关文章

  • 南渡北归·南渡 +南渡北归·北归 +南渡北归·离别

    南渡北归·南渡 +南渡北归·北归 +南渡北归·离别.azw3: 内容简介······ 《南渡北归•南渡(套装全2册...

  • 南渡北归·南渡 +南渡北归·北归 +南渡北归·离别(诺贝尔奖获得

    作品名称:南渡北归·南渡 +南渡北归·北归 +南渡北归·离别 类别:历史 文件大小:1.3 MB 语言:中文 作者...

  • 《南渡北归》伴我行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 冯友兰在蒙自南湖触景生情所作的古体诗,足以表现战...

  • 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 你从江北来 羡江南之烟雨容华 渡舟渡洲 他打江南走过 慕江北山骏马西风 洲渡舟渡 南渡北归 我不是归...

  • 《南渡北归》—— 南渡

    《南渡北归》共分三卷:南渡,北归,离别。 南渡卷,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做为明清首都,北京是众多文化人...

  • 2018-12-23

    南渡北归话离别

  • 《南渡北归》——北归

    南渡北归第二卷,北归以日本投降日起至解放战争蒋介石退守台湾止。 书中多次提至的李庄古镇,容下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大...

  • 南渡北归,始南渡北。 沉浮百年,渡一生悲。 纵情山水,返境南归。

  • 二0一七年读书略记(下)

    > 我回来了,咱们继续吧< 10月10日,《南渡北归之北归》,岳南,纪实,纸版 10月27日,《南渡...

  • 读《南渡北归》小感

    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三本,分为“南渡”、“北归”、“离别”。我读的时候的心境分别是“悲愤”、“激昂”、“苦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渡北归》伴我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co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