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探讨跟银行有关的小说。
一部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寓居巴黎的英国人马奈特医生,被法国贵族悄无声息地投入法国巴士底监狱以后,其妻子也在两年后相继去世。其幼女露西就委托给了一直处理马奈特财务的特尔森银行。显然孤女露西受到了非常好的照顾,一直是一个生活富足养尊处优的小姐。比之《红楼梦》中的孤女林黛玉,在看似富足的贾府中,每日担惊受怕,孤苦伶仃,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尽管林黛玉是官宦之女,尽管其生母还是当朝皇帝的妻子之一——贾元春的同胞姐妹。露西的幸福指数还不止这些,特尔森银行还一直关注着其客户马奈特的生死,十几年过去了,但在得知马奈特的下落之后,立即派专人带着露西极其仆人去法国接精神失常的马奈特医生回国。这恐怕是一般朋友都所难及的靠谱吧。
一部是英国作家毛姆的《刀锋》,创作于20世纪初期,里面的主人公拉里,幼年丧父后又丧母,但是却有一笔基金,直到其20岁左右可以支取,每年有3000英镑,而且支取的年限似乎是无限制的,似乎可以直到其生命的终结。这个数额的购买力有多少呢?听拉里的口气,可以让他和他的意中人伊莎贝尔每年完全无须工作,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可以到处云游四方,且住宿标准约是四星级酒店,交通工具是不打折的商务舱一等座。当然,拉里的生活并没有这样发展下去,否则《刀锋》这部小说就没内容可写了。
一部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创作于20世纪初期,其主人公菲利普也是父母早逝,由伯父伯母抚养长大。先在以培养牧师为主的学校里读书,后来主动放弃这里的学业,到德国海德堡留学,后来又突发奇想到法国巴黎学习绘画。这些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由伯父伯母支付的。由于其不断的折腾,伯父已经十分反感。在其21岁生日之时,才可以自由支配其父亲留给他的一千六百英镑。他先是缴纳了律师实习费在一所律师事务所实习,后又后悔,果断退出。但剩余的这些钱依然足够满足他最终确立的学业目标:在伦敦医学院学习五年医学。在这期间,他无须打工,生活富足,还被一位女性多次浪费其钱财。
这些都是英国作家所写的小说,虽然小说是虚构文学,但也依然符合现实社会和思维逻辑。
这三部作品在描写银行方面还略有不同。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显然是大肆夸奖特尔森银行,谈其悠久历史,谈其忠诚员工,谈其周到服务,有些类似于现在的软文所内嵌的广告。不知是不是狄更斯和特尔森银行过从甚密,甚至支付作者相应的广告费?这也许要从狄更斯详细的生平介绍中才可以找到蛛丝马迹。而毛姆的两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写出银行名称。
问题是英国银行都这么靠谱?简直等同于万无一失的社会保险?这个规律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同样适用吗?
银行可以隔绝风险,可以承担不幸?
这么靠谱的银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