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的孩子初中阶段以各种理由不上学,高中决定上一所民办学校。开学前孩子表决心一定去上学,全家人还为此庆祝一翻。意想不到的是开学第一天她就没有去,父母非常生气。 我得知后也非常不理解,不仅生气,而且非常想当面问个究竟。
今天读了《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这本书中的《教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认知问题》这一节,从中让我想到,这个孩子的问题与家长的认知问题有关联。有人说这孩子该打,这就涉及到的是教育技术问题,用“打”的办法就一定能解决吗?如果能解决,解决的也只是表面问题。可以通过正确的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根据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教育方法。正如书中万老师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有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反省自己。孩子可不可以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是否找到了与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为什么这个孩子不愿意去上学呢?是懒惰?是心里有压力?概括地说是认知问题。有孩子的认知问题,更有家长的认知问题。孩子不去上学了,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坚持让孩子去上学,担心孩子有轻生的想法或行为,基于此,父母就决定听从孩子的意见。也正是父母的这样认知,使孩子找到了不上学的可能,伴随父母“顺其自然”的态度,孩子也就很自然地不去上学了。由此可见,首先是父母的认知问题,导致孩子的错误行为没有及时纠正。从中可见,老师和家长是孩子底线的守望者,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家长要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认知,家长从改变自身认知开始,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