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三季人》

认知:《三季人》

作者: 壹鑫祥善 | 来源:发表于2024-04-05 21:27 被阅读0次

大道至简,慢慢分析下去,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庄子在《秋水》中说过: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

只能在夏天生存虫子,它懂冰是什么东西吗?一辈子都生活在井底的青蛙,懂大海是什么吗?跟每天为了温饱而四处奔走的,谈高深的道理,听得懂吗?或者说,有空停下来听你讲吗?

老子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和认知不同的人交流相处,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不争,如果对方认知比我们高,可能现在不懂,但是以后经历了,会回来感激他的,而不是现在就否定对方。如果对方的认知没有我们高,根据情况,也无需做过多的解释,做好自己即可。

即使是生长环境相同,教育程度相同的亲兄弟,也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言行,更何况我们大部分时间接触到的,都是不同生长环境、教育程度不同的陌生人呢?

孔子也有一个关于三季人的故事,说是一天,一个人来拜访孔子,门外遇到孔子的一个学生。他问,既然你是孔子学生,那我考考你。学生说,请讲。他问,一年有几季。学生自然答道,一年有四季。此人说,你说的不对。一年有三季。不信,问问你师父。两人争吵一阵。相互不服,打赌,请孔子评判,看谁对。这时,孔子出来了。他问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看他说,一年有三季。孔子学生输了。结果,此人得意洋洋而去。

学生不解啊,问孔子,为何说一年有三季。孔子言,此人乃是蚂蚱人,春生秋死,只见过三季。见识不同,和他是无法讲道理的,何必争辩。

这个故事不知道真假,对我们都非常受用,这个社会本就不完美,做好自己就好。有些人,对于超过他们认知范围的事情,你即使杀了他们,他们也不会相信。

如果再跟他讨论某件事物的对错,永远也争不出结果,因为他们的眼光和思维就在那里,跟他们去争论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事情,即使他们是错的,但你和他说啥道理都是说不通的,这不仅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对我们的情绪和心态产生负面影响。

有一句话叫“你没有经过我的苦、就别劝我大度”,你都不知道他人的情况,你只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这跟盲人摸象、跟“何不食肉糜”是一个道理。

之前碰到那些不讲道理的人,就会很愤怒,现在不会了。当想要发怒时,就想想对方就是个“三季人”,瞬间就舒服多了,这是不是也是阿Q精神。(一不小心,就全部串联起来了)

现在我们可能不是受到空间限制的井底之蛙,也可能不是受到时间限制的夏虫,但是我们可能是思维受限的人。

所以,我现在对待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更加谨慎,因为目前的我,还有太多的东西不懂,在很多地方就是个“三季人”。

相关文章

  • 不负时光不负己,生活也是一场修行

    文|武姿仙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季人的故事 层次不同认知不同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三季人的故事呢? 相传,孔子的弟子...

  • 我的六合微生活(三十七)不是求是修

    师父常对我们说:“蝉蝶不知四季”!因为,人的认知是分层次的,“夏虫不可以语冰”、“不与三季人争执”,都是讲的认知问...

  • 【读书思考】《吴军硅谷来信》1

    今天继续听吴军的《硅谷来信》第三季第16封信。 吴军讲的是不同阶段教育如何改变人的认知。 他认为小学到大学都是通识...

  • 2018-09-22

    夏虫不可语冰,蚱蜢三季。不争,三季人不可与之争。

  • 三季人

    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凡夫不可语于道 传说,孔子的一个学生,一次在庭院扫地忽见来一客人。客人问学生:你是...

  • 三季人

    三季人,字面意思是指一生中只过三个季节的人,比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居民就体会不到冬季的样子。有时候被用来指代无知的人...

  • 三季人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 “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

  • 三季人

    补充一下三季人的话题:所谓的三季人指的是像绿衣蚂蚱那样,一生只经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从来没经历过冬天,也不知有冬天...

  • 三季人

    当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人与人的认知真是天壤之别。一般有三种情况:知道自己知道,知...

  • 三季人

    下班后,周明远便开着车去小学接五年级的儿子回家。 一路上,路况不是很理想。因为正值下班高峰期,再加上又是周五,所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三季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ii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