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逻辑学习方法上层圈子
框架思维:职场中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框架思维:职场中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作者: 旻炎谈职业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17:13 被阅读5次

在自己以往的工作过程中,从未有过系统梳理自己职场经验的想法, 2018年,基于种种因素的激发,产生了梳理自己工作经验的想法,从而产生了下面这张图。

这是一个职业思考的框架模型图,在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职业思维的C-TD-SEM框架(模型)。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图,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思考的框架?今天这篇文章就对此展开讨论,阐释我对此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一、框架和框架思维

当我们建一栋楼的时候,要先搭建框架,然后才是去做布线、消防、水电暖等工作。

优秀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也是往往是先打好一个框架,然后才开始去逐步写各个篇章的内容。

框架无处不在。

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学过古代诗词,其实,古诗词的创作,就是基于一定的框架来实现的,比如绝句、律师、宋词。

我们在大学学习过的学科中,也有很多的框架,比如,在经济学中,供给-需求分析就是最基础的一个框架;比如,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还比如,金融学中的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传播学中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营销学中的生命周期理论、市场细分理论、创新扩散理论、4P理论、整合营销理论,等等,这一个个理论,都是一个个框架。

实际上,在我们看书的时候,书的目录,也是一个框架,一本逻辑严密的书,往往有一个好的框架基础。

如果你仔细注意的话,你会发现西方的学者非常喜欢使用一个概念,来总结自己的理论,这些理论传播开来之后,就很容易成为大家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这种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经验,总结成一个理论,升级为一个框架,并用来指导实践的做法,就是框架思维的运用。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通常仅仅是这些框架的使用者,更多的是利用这些框架解决问题,却没有想到过自己创建框架。其实,创建框架,使用框架思维,是我们普通人同样可以做的事情。

二、为什么要用框架思维

1.优秀的人,都是在使用框架思维做事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比自己优秀的人,你若观察他们,发现他们总是一些有自己方法论的人,这些人,就是善于使用框架的人。我曾经在一所高校研修时,发现宏观经济学的老师和微观经济学的老师,能够把这两门生涩的课程讲得很通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门课的整体框架先给列出来。比如,宏观经济学的老师列出的一个最基础的框架是三市场(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市场)、四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外国)结构。

得到专栏作者万维钢说,“新闻媒体采写新闻是有框架的。比如有一个标准叫交叉验证(cross-checking),你不能光听一面之词,你得从多个侧面来了解事实,重要消息要求至少有两个独立信息来源才行。”

吴军老师在讲到专业画家和一般人画画的时候,也提到了框架思维的应用:“一般人画画通常就直接画了,比如要画水里的两条金鱼就直接从某一个部分开始,从外形画起来了。这种画法的结果经常是,画到后来比例不对,而且常常画得不像......专业画家不是这么画的,他们会把金鱼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比如头是一个大圆和两个小圆(即两个眼睛),身子是一个椭圆,鳍和尾巴是几个三角形。如果是几条金鱼,他会先把位置安排好,为了画面美观,主要景物的布置可能要符合一些几何图形的形状。这些都用淡淡的铅笔或者淡墨勾好了,才把圆、椭圆和三角形经过平滑过渡,画成金鱼。不掌握这种绘画方法,永远走不进专业的大门。”

所以,每个积极向上的人,都应该应用框架思维来装备自己、精进自己。

2.利用框架,提高自己认知的能力

在如今信息严重超载、繁杂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临巨大的信息冲击,而且往往是碎片化的,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掌握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真正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就需要框架思维来帮忙。

比如,我们每天都会关注各种经济大事件,但是,在阅读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你是否看清了事情的本质?

2018年中美贸易战后有很多“专家”都给出各种解读。对于你而言,如何看待贸易战这件事情,如何去分析这些解读,从中看到更加接近真相和本质的东西,就需要不同的视角,而这些视角的获得,就需要你有很好的框架储备。

北大金融学教授唐涯在谈到中美贸易战的时候,从金融学角度给出了一个思路,指出:“理解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国家贸易中间的博弈,是一种框架性思维。在这个框架性思维下,你对很多新闻,很多时事就有了自己的观点,不会再随波逐流。”

有框架的人,和没有框架的人,看到事情的层面,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自己,以往看电影都是看热闹,看剧情,看泪点,不知道如何去从专业的角度看待、评价一部电影,但是,后来了解到电影创作的三幕式剧作法则,就有了一个评价一部电影的视角。

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编剧创作指南》中提出了三幕式剧作法则,认为一部剧作可以分为三幕:

第一幕的功能是建置,就是要在第一幕中完成基本世界观、人物关系和基本背景的建立和设置。

第二幕的功能是对抗,就是要在这个六十分钟左右的段落中,让主人公不断地进行着对抗这个动作。

第三幕的功能是结局,就是要在这一幕完成整个故事的结局。

这个三幕式剧作法则,不仅是创作剧作的一个框架,也是我们去看待一部影片可以尝试使用的一个框架。

3.使用框架,有助于形成更加系统化的思考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的想法,很多想法都是一闪而过,这是我们在日常事情上的思考模式,但是,当我们在工作、学习、做一些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就需要更为成体系的思考,否则,对于这件事情,你可以永远也理不出头绪,或者由于思维窄化,考虑的非常片面。

比如,报考大学这件事情,是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的事情,那么,你在曾经那个当下抉择学校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呢?还比如,你可能有买房买车的经历,在那些关键的决策路口,你又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决策的呢?

拿我自己来举例,当初我大学报考的时候,仅考虑了很简单的几个因素:我的分数能报哪几个学校,本省的学校不报,哪个学校的名字会更好一点,哪个学校可报的专业更好一点。基本上就这四点,就是我做出决策的全部依据。但是,后来的结果说明,这样草率的思考,是有问题的,自己本来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所以,如何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做出更好的决策,是需要持续不断努力去修炼的能力,而框架思维,就可以很好帮助我们提高这个能力。

我曾经在大学生求职与职业发展的专栏文章中写过,大学生初入职场求职的时候,应该至少考虑这样一个全面的框架:选择什么职业、选择什么行业、选择哪个城市、薪资如何谈判、如何考虑一家备选公司等这样几个维度。有了这样一个宽维度的框架,职业选择,只会更好,不会更差。

三、框架不是完美的,框架不是万能的,你应该有自己的框架

在前面我提到过,国外的学者都善于把自己的理论总结为一个框架,从而让其他人采用的时候,更加容易利用。但是,这些框架都是完美的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肯定不是。

每个框架都有它的适用性—适用的范围和场景,都是针对特定问题给出特定解决思路的一个办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所以,你没有必要对这些理论框架产生敬畏甚至是畏惧,把他当做一个工具就好了。既然是工具,那么,你可以使用别人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打造工具。所以,你应该有自己的框架。把那些你在做事过程发现的,能够解决一类通用问题的方法、步骤、流程,总结为一个框架,起一个容易记忆的名字,方便自己以后使用,甚至可以拿来给别人使用,这样你就是一个框架思维的践行者。

回归文章开篇的这张图,这张图是2018年我本人基于过往的工作经验,和这一年通过各种感悟、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框架。它浓缩了我过往主要的职场经验。

在这个框架体系中,我把意识列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我认为,当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意识是第一位的,思维是第二位的,执行则是第三位的。由这三者,再加上工作技能、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这3个维度,构成了这个职业思维的框架。虽然,这个框架并不是完美的,但是,能够帮助我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解决很多问题。

接下来的文章,我会围绕着这个框架展开,来完整的阐述我的整个框架的详细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框架思维:职场中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kk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