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旅行·在路上旅行•中国西北
骑行笔记 | 西安篇:晨钟暮鼓,声闻于天

骑行笔记 | 西安篇:晨钟暮鼓,声闻于天

作者: 风追司马zhuangyong | 来源:发表于2018-07-24 23:12 被阅读41次

清晨起来,暴雨已停,空气中还留有些许泥土的腥味。乘车前往北院门路上瞧见昨夜暴雨的留痕,环卫工人已打扫许久。

去北院门,主要是为了看钟鼓楼。许多城市都有以钟楼或鼓楼命名的行政区域,通常来说,这片区域一定拥有或曾经拥有钟鼓楼。这也说明,钟鼓楼是一座城池必备的标志性建筑。

为什么要修建钟鼓楼?成语有“晨钟暮鼓”之说,字面意思即是早晨敲钟,傍晚打鼓,是古人报时的一种方法。古人有宵禁之制,晚上要关闭城门,不得进出。钟楼上的钟声会在天亮之时响起,城门也随之打开,而当晚上响起鼓声时,城门也会被关闭。不过,晨钟暮鼓并非一贯的做法,也有晨鼓暮钟的时候。古时战场上,擂鼓出兵而鸣金收兵,故而鼓声代指出动,而钟声则是收缩。汉代的制度就是晨鼓暮钟,而唐代是晨钟暮鼓。

钟鼓楼一般建于靠近城市中心的位置,以便于钟鼓声传达全城,西安的钟鼓楼就是如此。钟楼在鼓楼偏东,相距不远,位于西大街与北大街相交的转盘中心。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基座、楼身与屋顶组成,是典型的传统建筑构成。

钟楼

建筑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有楼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钟楼主体建筑,三重檐二层楼,四角攒尖顶,高约27米。楼身为木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回廊环绕,四角有飞檐翘起,脊兽蹲坐望远。屋顶及屋檐均覆盖绿色琉璃瓦,二楼是重檐屋顶,宝顶之上为金箔包裹的金顶。

板瓦与筒瓦相扣铺设,尽头是三滴水。若是逢雨之至,雨水顺着下凹的板瓦而下,恰好由三滴水的尖尖处流下来,正像是水做的珠帘。檐下额枋上遍绘古典彩绘,门上木刻也极为精美。据说屋内绘有藻井,我并未登楼细看。

钟楼夜景

西安钟楼在明代是形制级别最高的钟楼,即便是作为明初国都的南京也不能匹及。明初天下大定,有人提议迁都西安。明太祖朱元璋也有迁都西安的倾向,于是让太子朱标(建文帝之父)前去考察。朱标在考察西安与洛阳之后,倾向于迁都西安,并在呈现给朱元璋的陕西地图中表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

然而未及迁都定议,朱标病逝。老皇帝因失子而悲痛万分,迁都之事遂不了了之。但西安城已经按国都之制尚在修建之中,钟楼也已按皇家建筑形制建成。

由西大街向西北而行两百余米,便是鼓楼所在处。鼓楼同样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比钟楼要早三四年,也是由基座、二层楼身与三层檐屋顶构成。不同于钟楼的四角攒尖顶,鼓楼屋顶属于重檐歇山构造。屋顶覆盖灰瓦,檐边是琉璃碧瓦,从下往上看去,只看得到翘角飞檐的琉璃碧瓦,却不见素色质朴的灰瓦。

鼓楼

一楼四面均立了大鼓,想必古时擂鼓声起,四方当是皆可听闻。二楼的南北向各挂了两面匾额:文武盛地、声闻于天。回廊柱上架起的梁坊上均绘制了青碧色底的彩画,约莫是明清时代皇宫等级才可用的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一排排辅作斗拱上也绘了青绿的冷色调,这也是常见的做法。

鼓楼·声闻于天

相较而言,尽管鼓楼也华丽,但还是比不过钟楼。身处中轴线上的钟楼又是两条大道的交汇处,占了地利,甚是显眼夺目。鼓楼藏在行道树之后,周遭又有林立的高楼,身后还是声名在外的回民街,游客们多半是刚到鼓楼便闻着回民街烤羊肉的味儿,直奔过去了吧。

钟鼓楼广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骑行笔记 | 西安篇:晨钟暮鼓,声闻于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lu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