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书推荐成长励志乐读创业社书评总集-131周
读书:《亲密关系》-到底谁让你这么不爽

读书:《亲密关系》-到底谁让你这么不爽

作者: angie8911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14:45 被阅读18次

    作者:【加】克里斯多福・孟

    从1993年开始,就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亲密关系,至今已有20多载。他是专业的亲密关系咨询专家,出版多部与此领域相关的著作。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克里斯多福・孟

    在(亲密)关系中,你是否常常不自觉地陷入“受害者”的情绪中:无论对方说什么怎么做,你都没来由地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为什么没有灵(完)魂(美)伴(情)侣(人),不开口就懂你的心思和需求?

    这本书告诉你:正是这位“冤家”才是你寻寻觅觅的天使,他这里戳你一下,你就原地爆炸,那里戳你一下,你就愤怒得要疯掉,而真实的原因是,你本身就有很多的雷。

    更崩溃的是,作者说伴侣不是幸福与爱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开心并不是他们的职责。伴侣只是一面镜子(引导与照见你自己不舒服的地方)、一面镜子(成长中鼓励与启发你)、一名玩伴(陪伴一段生命的旅程)

    听起来鸡汤吗?但这本书让从内在觉察并正视自己的伤痛、体验它们,然后尝试带着自主的能量去创造适合自己的能量场。

    人类感情的共通性

    我读的很慢。明明是讲亲密关系,我却像看笑话书一样,边读边大笑不止。因为这完全就是我无意识的行为操作。我甚至怀疑作者偷偷潜入我的大脑(小我的声音),观察一切细微地变化,并将它们逐一记录和分析,让我那些无意识、暗搓搓甚至有些阴暗的想像妖怪无所遁形。

    作者相信是所有人际关系共通的原则,跟你是单身或有伴侣,是异性恋或同性恋无关。也许你觉得你的伴侣是世界上最棒的大圣人,或是最差劲的浑球,或介于两者之间。这本书要说的只是,如果关系出了问题,你并不需要寻求外力的帮助——你自己就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问题,并成长、体验到高层级的、真正的灵魂关系。

    另外,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朋友、手足、上司、下属、生意伙伴,甚至政治党派等,都适用这套原则。本书要讨论的,主要以亲密关系为范例,但基本原理却是各种关系都共通的。这本书很有趣,有教育价值,且具有启发的作用,不只让我自己享有更美好的亲密关系,也可以帮助其他同样在这条道路上挣扎的人。

    说到底,在升级打怪的道路上,我并不孤单。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通小恶魔。

    为什么感觉很重要?

    感觉的重要性: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于伤痛、需求、罪恶、害怕,以及耻辱的保护机制,在个人的过去经历中逐渐建立起来,以至于我们在情绪上,并不如身体以及智识上来的成熟。为了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成人,重要的是要突破这个保护机制,并正视我们的感觉,才能发现心灵最惊人的秘密。

    归属感和重要性

    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在很小的时候,也许从我们还在子宫里时就已开始出现,我们愈认同自己的身体与周遭环境,就愈会受到身心与情绪上的需求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孩童时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但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往往会觉得更孤单、更不被重视。我们很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缺乏关怀、温暖和真情,从而感到绝望。

    那么,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在亲密关系中,我常常像一只刺猬,假如稍微触碰到雷点就立马原地爆炸。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天生没有耐心,脾气暴躁。我妈是个缺乏耐心、勤劳但又觉得不被理解的人。我就完全复制了她的情绪模式,此外,还还觉得自己不被爱。所以家人是彼此的刺猬,想要靠近取暖又害怕受伤。

    其次,我在权威关系中,比如父母,老师,老板等,或多或少存在逃避。这本书给了很多方法,让我去觉察情绪的来源(小我关于归属感和重要性的操作模式)—体验难受的状态(不压抑、不逃避,去释放)—看清真相(自己才是自己情绪的钥匙)—采取行动(每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责任的重要性—去除防御、面对事实

    责任的重要性:责怪、批评与指责是人类防御机制的关键要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然而,责怪、批评与指责的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受害者常感到无力、无助、无价值且无法自我满足。他们的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并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当我们坦然面对内在的受害情绪时,我们将有机会更具有意识地正视这份感觉,并了解这仅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责怪、批评与指责也终将不再发生。

    受害者牢笼

    一般人遇到情况,我们本能地会怎么做呢?这个“  受害者牢笼”  对于自我觉察十分有用,我觉得是本书的精华。

    读书:《亲密关系》-到底谁让你这么不爽

    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只能用三种身份来看待它。史蒂芬·卡普曼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叫作“戏剧三角形”(the Drama Triangle)。作者采用了这个模型的基本概念,并对它做了小小的修改来配合本书的内容。

    遇到问题的时候,你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即使只是短短的几秒钟。受害者也必须与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有外力“奇迹般地”出现来帮助受害者,否则单凭自己的力量,受害者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受害者经常觉得被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到完全瘫痪的地步。还有其他指标可以让你知道你已经成了受害者:恐惧、自悲自怜、有抱怨的倾向,或觉得自己被当成代罪羔羊——为了你不曾犯下的错而受罚。受害者的其他特征,在图表上有详尽的描述。当一个受害者,实在是一点也不好玩。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时间长短,都会让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待遇、被处罚以及其他形式的牺牲。毕竟,一个受害者除了被牺牲以外,还能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期望呢?

    如果这个问题不存在,我会有怎样的感觉?

    于是,人类处理问题的机制会驱使你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理你的问题。这时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场了。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会愤怒地设法逃离痛苦,于是他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的头上。只要你可以找到人来怪罪,就可以不被惩罚——至少可以暂时躲一下。

    即使这样,你仍然过得很惨。虽然有些人并不介意一直活在愤怒和严苛的完美主义之中,但大部分的人还是希望过得快乐一点。这时候“拯救者”出现了。开始努力地解决问题,让我们处于没有问题和痛苦的境界。

    读书:《亲密关系》-到底谁让你这么不爽

    于是,当问题(情绪)出现之后,我们就在自“受害者牢笼”的角色里来回互换,当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角色之后,就在周围的人中选定其他两个填充另外两个角色。

    读书:《亲密关系》-到底谁让你这么不爽

    三角形监牢的墙壁,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受害者监牢”描述了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或拯救者。这三种观点,都只会让问题恶化,却不能提供解决之道。

    那有什么共通的解决或者审视之道吗?

    读书:《亲密关系》-到底谁让你这么不爽

    这让我从小小的心理陷阱中,看到大脑思维强大的欺骗性、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于是,跟从内心的直觉(爱、自由)就显得多么重要。有种从“牢里”放出来的释然和痛快,也有对人类直觉、潜能无限性的感叹。

    你必须成长并跳脱出问题的框架,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也就是说,你必须穿越监牢的墙壁,让自己自由。想要自由,你必须摆脱旧有的知识,以纯真的心来发问,才能获得灵魂的引导。

    左右为难的处境

    右为难的处境,是在考验你追寻真理的决心。左右为难的处境,看起来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而其中任何一个都只给你部分的满足,并且会让你失去一些你不愿放弃的东西。在面对这种处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把两个选择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选择;或是在两个选择中选一个,但以尽量考虑每个人的利益为原则。无论如何,你必须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为每个人想,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对家庭的死忠

    为什么对原生家庭会死忠呢?我的理解是因为缺乏爱、缺乏关注。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归属感和重要性的确认。

    对家庭的死忠会让亲密关系无法更上一层楼,因为这种观念会让你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信念及心态。这些行为模式、信念和心态都是你小时候为了得到归属感而发展出来的。死忠的观念会阻碍你的自发性、灵感、创造力,以及表达真正的自己的机会。然而要破除这种死忠的观念却是很让人害怕的一件事,因为你会觉得你背叛了家人对你的信任。但是如果不摆脱这种观念,你就不能做真正的自己,也使得你的伴侣不能做真正的自己。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揭示亲密关系、获得心理成长的好书,五分推荐。

    愿你的心灵逃脱枷锁,获得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亲密关系》-到底谁让你这么不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ur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