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近日,小澡哥读了一篇杜维明的文章《文化中国:以外缘为中心》,该文章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做中国人的意义”(The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做华人的意义”,但味道就不一样了。小澡哥以为,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三十年后,这一问题仍然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篇文章有两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摘录如下:
1. 中国虽从未遭到印度那样全面的殖民统治,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严重损伤了其精神生命和开发本土固有象征资源的能力。中国知识分子被剥夺的,比任何时期的印度知识分子都多得多。尽管受英国殖民主义统治长达两个世纪,印度知识分子从未中断向其精神生活的泉源汲取所需,但西方文化的冲击却将中国知识分子逐出儒家的避风港。两千年来,儒家社会曾为他们的前辈提供一个安全而尊贵的泊舟处,如今他们却漂泊无寄,拼命想在权势——或加上财富——所界定的残酷的新世界里觅得安身立命之所。无能、挫折与羞辱之感,被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反偶像崇拜主义的奇特结合所不断激励,形成了他们寻求自我认同的背景,他们不仅要寻求做中国人,而且要作为在这日益异化的世界里不断思考、反省的中国人。
简评: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权力的风云变化中风雨飘摇,如何寻得安身立命之所是一个不容易面对的人生抉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南渡北归》一书中对这一话题获得初步的印象。在市场经济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专家不同于知识分子)除了权势这一选择,增加了资本这一选项。“知识与权力”是中国知识分子绕不开的重大问题。
2. 对中国文化的精英分子和中国极少数统治阶层的人来说,国家致力于实现其历史使命,将中国从帝国主义入侵的威胁和往昔封建的愚味沉滞中解放出来,因此国家象征着维护道德秩序的力量,而不是某种政治过程的产物。国家的合法性来自中国化了的马列主义所建立的政体正统理论,而非经由政治实践提炼出来,再通过法律制度法典化的操作原则。国家有权对人民做出全面的要求,而人民对国家的依赖也是彻底的;国家以身作则在遵守文明准则上为一般民众做出表率,领导具有意识形态和道德的权威。这种以文明为国的国家同时具备政治权力和道德影响力。
简评:结合中国在精准扶贫、抗击疫情、举办奥运会等重大行动中的表现,就会明白这段文字蕴含的深刻意义。
杜维明的这篇文章对我有两个重要启发。第一个启发是让我反思自己与深圳这座城市的关系。我出生于华北平原的一个小县城,在深圳学习、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我认为自己已经融入到深圳这座城市。关注深圳成为我阅读和思考的一种源动力。从GDP增长的角度来说,进入21世纪以来的20余年,是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也是深圳社会、文化快速进步的20年。我眼见深圳从经济特区成为一线城市,从“文化沙漠”到“文化强市”,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小公司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地铁线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人们都说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深圳的城市精神是什么?深圳与广州、香港有什么不同?我开始关注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的前世今生,思考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区别,反思深圳城市精神的源头与演变。
深圳经济特区只有40多年的发展史,但深圳地区却有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从文明史来看,深圳大约有1700多年的郡县史,1670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史、大鹏城史,以及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这里打响了鸦片战争抗英侵略的第一仗(九龙海战),辛亥革命前推翻封建帝制的第一枪(三洲田起义),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蛇口工业区),实施“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第一战(香港回归)。同时,从革命史的角度来看,深圳是“华南地区抗日的一面旗帜”的东江纵队活动的重要地区。从改革开放史的角度来看,特区精神最早从深圳提出,深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不可分。可见,深圳及其城市精神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课题。
第二个启发是“做一名深圳人的意义是什么?”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人口来自于五湖四海。深圳是中国第二个拥有56个民族的城市。对在深圳长期居住和工作的人来说,即便是在深圳买房安家立户的人,当被问起是哪里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提起自己的家乡,很少有人回答说“我是深圳人”,这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市民对所在城市的高度认同有着重大区别。深圳的口号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如何建构深圳人对深圳这座城市的认同是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早在1994年,《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就发起过长达九个月的“如何做一个深圳人”的大讨论。这一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在报刊登载读者来信、制作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在工作单位开展活动。这次大讨论的主要参与者是政府公务员和公司白领。这一活动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要“动员人们参与深圳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当时,这一活动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大讨论的基本结论就是“深圳人”是一个素质概念,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
在“如何做一个深圳人”大讨论的基础上,1995年6月,深圳市文明委发布《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该《道德规范》被认为是深圳道德建设的根本大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1998年和1999年,深圳举办了“文明行——深圳人社会公德‘七不’大行动”,全体市民社会公德水平显著提高。经过数年的努力,深圳市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由深圳市文明办、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联合发起“深圳十大观念”“深圳人的十大特征”“选择深圳的十大理由”的评选活动,深圳人积极为自己“画像”,评选出了“深圳人的十大特征”,分别是:敬业专业、公民责任、冒险敢闯、快速高效、创新创意、拼搏实干、公益关怀、开放包容、自我激励以及忧患意识。
今天,重提“做一名深圳人的意义是什么?”这一话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