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交了最后一份期末作业,之后就昏昏沉沉地睡了两天。连续两周精神紧绷、全力写作业的单调生活让人模糊了周一到周日的概念,只有几个交作业的日期在头脑里无比清晰。睡醒之后我突然有些恍惚,不知今天是周几,也不知道该干什么。看着空空的房子,回忆起半睡半醒中和室友的告别,才发现我们已经放假了,而我的2016,只剩不到7天可以记录。
图片来自网络今年我尝试了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开微信公众账号,却只写过一篇文章,发出后又删掉。第一次学习韩语并顺利结课,第一次来到香港见识更加繁华、空间也更加拥挤的城市,第一次见到毕业后就再没见过的大学同学和朋友们,第一次学会游泳。
但这一年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却是从上班族到在校生的转变。
大学毕业五年后的2016年,我辞去了工作,离开了熟悉的城市和朋友,独自一人踏上了留学的旅途。
转眼一个学期已经过去,身份的转变并没有给我带来很多困扰,相反,我适应得很好,也很享受现在作为学生的状态,仿佛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校园。和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同学们一样, 有课的时候去上课,没课的时候去图书馆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和讲座,又或者窝在宿舍里聊天追剧。等到期中或期末的时候就全力赶due,日子过得紧张又充实。但在这样的日子之外,我会时不时地想,在这短暂的四个月里,我学到了什么?
不可否认,研究生阶段是我真正接触学术的开始。我对于教育专业的各种理论、文献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渐渐明白不同的教育方法并无优劣之分, 它们只是结合了政策、受众、社会各种因素的产物,在特定的时间或者特定的地区发挥着最优的作用。而先进的理论会给决策者、教育者提供更高和更广的视角来审视现有的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另外,论文的措辞、格式以及文献引用也让我更加明白,学术有着自己规范而又严格的程序。
然而更多的收获来自于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改变。不同于我的本科时代,教授并不会管你是不是学习、怎样学习,因为他们默认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上课前会有pre-reading材料需要阅读,大部分和课堂讨论或者新的理论相关。有的课后还有post-reading材料,来帮助消化理解课上学到的知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地看待文献也是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能力,正如research methodology课上教授说的那样,don't read passively, always be critical.
学习之外,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更大的世界。不同于北京的粗犷大气和上海的优雅小资,香港这座城市在我眼里复杂且自带矛盾属性,她开放又传统,西方化和东方化融合;思想上强调自由隐私、却又因密集的高楼而容易被窥探等。我来到这里后,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不同的人,观察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比如听了很多牛人的讲座,了解到他们对学术的钻研或对时事的洞察;比如每天都会和物业处楼管寒暄,了解到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态度;比如买菜时和菜场卖菜阿姨的偶尔的交谈,从她们的吆喝声和笑容中感受那份善意。
四个月的学习生活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有的是来之前能预料到的,但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当初下定决心要出来,最单纯的想法就是要完成自己很久之前的一个心愿,趁着年轻出来看看,提高学术能力,丰富自己的经历。后来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压力也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我迫切希望能有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并思考未来的路。
但同时我也很纠结,辞职出来就意味着失去稳定的收入、中断职场道路,意味着面临再就业的不确定性。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在这场博弈中,做出决定之前的每一天我都感到非常煎熬。最后我还是无法做到非常理性地权衡,我的理想战胜了不可预知的现实。但我绝不后悔,因为我知道,这件事情我现在不做,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和勇气去做了。我愿意拿所剩不多的青春赌一个不太确定的明天。
走到今天,我的心愿已经实现。不敢说这件事情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多大的意义,但它确实是我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见到了更大的世界之后,我的思路也更加开阔,之前抱定的目的现在来看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一些新的有趣的想法却不断涌现。虽然我对自己的未来还不是特别清晰,但那又怎样,谁的青春不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