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艾米莉·狄金森
《流浪地球》是一本非常迷你的科幻小说,读完一遍,头脑里很容易就会跳出希望、科技、环保等主题词。然而我总觉得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怎样的深意呢?我能感知到,却又无法准确表达,直到我读完第二遍,才写出了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
小星老师要带孩子们看日出,孩子们竟然战战兢兢,恐惧无比。因为逃亡的原因,他们一直生活在地下城,还从未见过太阳。当家园不再,当生存成为人类追求的唯一,温暖与光明就会成为生命中的奢侈品,黑暗才是生活的常态。
当生存成为人类追求的唯一,人文科学在学校教育中变得无足轻重。“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类的课程已经压缩到最少……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所有的人都在为逃生而忙碌着,有谁会有闲心叩问心灵呢。
“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无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感情。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已经没有什么能打动他们了。
所以爸爸轻描淡写的向妈妈讲他的背叛,妈妈茫然的、非常平静的,甚至完全不在意爸爸的离开。而我也是自然的参与到这个话题中,内心没有一丝波澜。
所以当妻子拿着枪加入到我的敌营队伍中时,我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当妻子站死在澳洲战场上时,我在伤员收容所里,对外面的事“全然不知,也不感兴趣”。
所以小说中更多的是冷兵器时代的逻辑,程序化、秩序化,甚至用抽签来决定生死;有深沉的忧患,但更多的是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
于是,我悲哀地看到,当生存成为人类追求的唯一,人的情感已经变得非常淡薄。按照进化论理论,人会用科技解决未来宇宙中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我也从未否认科技的作用,可是缺少情感与敬畏之心的科技真的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生吗?尤其是当科技被情绪控制了的时候。
这时候,一群乌合之众发动了叛乱。叛军占领了控制室,他们押着五千名地球派走向海边。所有人都向他们吐吐沫,扔石头和冰块,一个小女孩拿起一个大石块“狠命的”扔向一个老者,眼睛里有“疯狂的”怒火。而我在想象他们受刑时,竟然有“一种快感……传遍全身”。多么熟悉的场面啊:
在法国大革命的人群虐杀手无寸铁的贵族时,在哥白尼被处死时,在袁崇焕将军的肉被一片片割下然后被抢购来吃掉时,在红卫兵高喊口号捣毁历史遗迹时……你是否看到了相似的疯狂和当时人们那“传遍全身的快感”?
所以,我悲哀地看到,灭亡人类的不是太阳,而是人类自己;挽救人类的也绝不会是科技,而是人心。流浪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的灵魂。如果连地下城的内部生活都过不好,即使他们能成功地到达半人马座,真的能开启幸福美好的生活吗?谁又能保证不会有第二次流浪?
就像高尔基的小说《丹柯》,丹柯用自己的心做火把带领族人走出森林,可是族人真的能走出前面的更多的丛林吗?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群乌合之众吧:埋怨、怀疑,甚至在欢呼的时候用脚踩踏英雄抖落的心脏……
纵然我们心怀希望
但我们流浪的日子太长太长
纵然我们坚定梦想
但我们的灵魂已失去了最初的芬芳
我见过太阳时代的你们:
欢呼太阳的升起
颂扬日落的美丽
而现在
你们千疮百孔的灵魂哦
还在流浪
于是阳光让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