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清华园童蒙阅读已经2个多月,偶然打开微信群发现,别的小伙伴已经开始了《千字文》第三周,而我还停留在《三字经》第一周。这让我自责不已,本来小朋友的自律是最好养成的。最初读《三字经》的那3周,在经历两个晚上的录音后,第三天孩子主动要我给录音,并且成了每晚睡觉前的习惯。可是好景不长,几天后这样的节奏再次被我这个超级不能自律的人打破了。
可能是工作忙,可能是其他琐事,总之是把我们坚持了3周的习惯从此破坏掉了,孩子不得不跟着我适应新的生活和节奏。
列数一下破坏孩子节奏的事,真是数不胜数,即便肠子都毁清都洗刷不了我的错。无数件事只有开头,没有下文,更谈不上结尾。学英语、识字、打球、锻炼,写日记、写三件好事,玩科普游戏、朗读经典、练字没一件坚持下来的,最后只好给课外班交学费,让机构老师去管。说到报课报班,更是打破了孩子的节奏,难道一个学教育学中文的研究生真的连一个小学生语文都辅导不了吗? 说到底,给人交学费都是替自己的不能自律买单。
今天看到陈力勇老师的《经典中的自律》题目,一下子有种被唤醒的感觉。早已在无数本著作中看到无数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就是一条,坚持和自律。在我跟无数优秀家长交流后发现,成功的家长最成功的因素也没什么秘诀,就在于家长的坚持和自律。因此,有一本能提醒自己自律、教给自己如何自律,并且能与经典中的名人对话交流的著作摆在面前时,是一件多么期待的事。
这个话题打破了思维限制、学科限制,从文学到现实应用,从写作角度会给人无限启发。被作者开启,我们热爱研究的人,可以从经典里继续挖掘。比如,鲁迅散文中的审美力,红楼梦中的名字学,绘本里的积极心理学等等,可以无限地结合下去。
这个话题打破了研究的壁垒,传承了经典中的实用之处。现在年轻家长越来越喜欢看外版著作,一本《正面管教》说到底,教的是一个站立在良好心理建设基础上的话术,一个方法可以卖到上万元的课,因为那是来自实证的研究,而我们经典中早已暗藏的话术、方法没有被系统去研究挖掘过,实乃遗憾。因此,从传统精髓传播的角度,这个题目亦值得期待。
这个话题切中了大部分读者的痛点和要害。最近几年最流行的词汇——打卡,健身打卡,阅读打卡,早起打卡,翻开朋友圈大部分人几乎都在打卡,不是为自己就是为孩子,“我坚持在xxx读英语xxx天!”“坚持早起第xx天打卡!”为什么要打卡?以我个人判断是大部分人做不到自律,交个圈子打卡找组织约束。我自己也参加过打卡,但是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失败而告终。亲身经历告诉我,要做到自律外在的约束只会成为一种负担,只有内在的动机加上正确的方法才是王道。那个正确的方法又在哪里?这本书恰到好处剖解了很多名人自律的细节,告诉我们实操的方法与细节。这点是我最为期待的,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看起来最大的差距,也正是来自于最小的差距——细节。
一本好书,还未问世,光题目就让我好生期待,我想这不是因为我当过策划编辑的眼光,不是因为我热爱文学与心理学的偏好,而是来自一位当了10年家长、积累了一堆教训、想改变依然每天面对一地鸡毛束手无策的家长的真正需求。
以我自身体会,我知道要做到自律,不打破规律,最需要克服的是第一个字——贪。大部分时候我们做不到自律,不停打破规律,是因为太贪,事太多,追求的太多,目标太多,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最终的结果是什么都没做成。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贪的结果是目盲耳聋,故应去彼取此。在告别贪字上,我需要“去彼取此”,做减法,每天把目标减少又减少,不断聚焦,投入到一个核心上来。所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也许连基本点都得舍去。
做到自律,最需要做的第二个字——短。心理学上有个短板理论,说的是决定人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在最长处而在最短处。这点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对于时间的管理。现在被手机碎片化、物质精神生活极度丰富的时代,别再指望每天有大段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去做喜欢的事。每天哪怕就抓那么5分钟,就足够。这个我有切身体会,摆在床前的厚厚的《发现母亲》80万字上下册,总是想着找个安静的时间段读下去,结果摆了8年没读完,但是开始每天6分钟的朗读后,半年时间我读完了。大部分人坚持5分钟容易,坚持半小时可能就会困难。做到自律,需要从最不起眼的最短的几分钟抓起,而不是从最长的时间抓。
经常有不同的书籍、文章告诉我们家长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对我来说,做到这一条就足以——不要成为打破孩子节奏的那个人,我希望从自律开始,从提醒自己自律开始。
后记:
感谢这个美好的早晨,因为早起,邂逅了一段开脑洞受启发的交流,5:30——6:30聊天交流,6:30——7:50,一发不可收拾地写完上面的感受。 2020年8月22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