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座城市在我们看来,似乎感觉又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97 年回归的举国欢庆盛况又历历在目。而陌生又来自于它的殖民历史让这里变成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相当激烈的一个地方——它变得不再像是我们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了。
大人口中的些许记忆
小时候听我妈讲,她香港的一些远房亲戚一回来,那场面相当气派,顺带回来还会给她们带一些衣服。虽然是亲戚们自己穿过的旧衣物,但对她那个年代的她来说已经非常新潮,在同龄人当中已经能做时尚引领人了。
还听说,外公差点跟着他叔叔也偷渡去香港(可能去了就没有我了,笑),上个世纪很多人为了避难逃了过去。当时有个地方内地跟香港隔着一条河(应该是罗湖一带),偷渡客为了避开白天警察的巡逻,选择夜里比较安静的时候偷偷游过去。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用西瓜皮套在头上,这点很生动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还听说香港有很多黑帮和潮汕(多称为潮州)帮派有关系,很多富豪和做生意的也都是潮汕人,遂对这个地方更感兴趣了。这次有机会翻开这本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馬可(John M. Carroll)所写的《香港简史》,也算对这个殖民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吧。
此文只涉及其中几个方面,其他感兴趣的可以找相关资料详细查看。
香港在成为香港之前是什么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秦汉至东晋的 500 年之间,香港属于番禺县管辖。再从东晋到被占领的1840年代之间,则是属于新安县(又称宝安县),属于广东广州府。
香港在1941年被英占领时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人口 100 人,而整个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 33 人,由此可见此地可以说比较繁荣了。
为什么是香港
为何当时的大英帝国会看上远在亚洲这块他们当时称之为「荒岛」的地方呢?(其实也不是荒岛,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
原来,早在清政府 1759 年开放广州为中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以来,各国就一直通过广州这个地方与中国进行贸易。但仅仅依靠广州这个地方进行丝绸,茶叶,瓷器的贸易在英国人看来还不够,他们数次派使团与清廷争取更多的外交权益却都无功而返。与此同时,英国大量在此地将鸦片销往中国。清政府屡次禁止鸦片贸易无果,终于在 1839 年林则徐的大规模压制,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开始。而英国人看上的,是香港离广州港近,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在 1841 年 1 月 25 日,不费吹灰之力仅用一小队官兵在香港岛北岛今上环水坑口的位置升起了英国国旗,并于翌日宣布正式占领香港(香港岛)。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南京条约》规定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英国史学家一直强调,大英帝国获取相关术语无心插柳之举,也并非为了占领更多领土,而是为了扩大和保护它在华的商业利益。这里面包含了外交,商业和军事的目的在里面。
关乎香港命运的三个条约
第一个条约,上面我已经提到了《南京条约》,是由于清政府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第二个条约,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和位于香港岛以西的小岛昂船洲割让给英国。
第三个,1898 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英国租借深圳河以南至九龙之间的土地,租期九十九年。还包括二百三十个离岛,其中离岛大屿山比香港岛还要大许多。
香港岛大概占现在广义上的香港面积约 7% ,再加上九龙的 2% ,剩下的大概 91% 则包含了新界以及第三条约新租的土地,有三百六十五平方英里,相当于香港岛和九龙加起来的十倍左右。所以可以看出,最初割让的香港岛只是很小一部分,很大部分是后来以九十九年租出去的。
前两个条约没有规定时效,而第三个则是规定租借九十九年(其实就是借,不用钱)。为什么是九十九年,当时谈判的英国代表认为九十九年事实上也就是永久性的割让,而他没有料到英国的国际地位并不会永远那么强大,更没有料到一百年后的中国会变成国际强国。
人口组成
香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口组成,这里不展开讲不同时期的人口变化。
华人,华人的组成也有几种。包括最开始被英国占领时期的「最纯正」的香港人,极少。而占大多数则是后来从广东各地,甚至全国各地逃过去的这些人。很多人冒着失去生命的代价逃到了香港,最终也定居香港并取得永久居住权。
欧籍人,早期分为五类:殖民地官员、商人、专业人士、从事管工或低级从业者以及传道士。早期他们与华人分开居住,因华人在早期社会中较穷,没有资源也不太卫生,他们视华人为低等人,不愿与华人打交道,在生活上与华人有严格的界限。
欧亚混血儿,通常是欧籍男人和华人女人所生的后代。在早期的香港,他们的地位较为特殊与尴尬。
印度人,早期他们在香港从从事鸦片贸易。另外也有大部分被英国人雇佣为警察和狱卒,这些在一些影视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
对香港影响较大的几次事件
1920 年代,在香港爆发了多次的政治事件,作者称十年为香港历史上政治最动荡的岁月。其中包括了 1920 年的机器工人罢工,1922年海源大罢工,最严重的 1925 年省港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的沙基惨案发生之后,香港超过 5 万华人离港以示抗议,导致食物物价飞涨,银行挤提,经济濒临瘫痪。到了7月底,离港人数甚至达到了 25 万人。
1967年,国内发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件,令到在港华人对***有些失去信心,他们觉得似乎香港的生活要比大陆要好些。
壹酒⑧玖年,这一年从天an门传出来的事件令全世界为之震駭,香港人也同样震惊与愤怒。近一百万港人走上街头示威,表示对倒下的示威者的支持以及对 *** 的强烈谴责。也是这一事件,令港人对 *** 的信任度降到最低点。他们也担心类似的情况会在 1997 年的香港发生,许多人也因此而大批移民国外,赶在 97 年回归之前。(由于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这里不讲太细)
1997年,在回归前的多次谈判,最终形成了一份中英联合声明。终于,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中,香港回归了。
最后
当然整个香港在短短的这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面,在亚洲的整个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虽然在临近回归的几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甚至在回归第二年就开始下挫,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在亚洲所承担的重要金融功能。最近几年在当地也有一些声音吧,我觉得也是好事,他们还有这份意识在,也算是小小的一点希望。
另外这本书在香港发行,所以我看的都是繁体字,有些没有看简体字那么习惯。有两个版本,一本是原版翻译过来的,豆瓣有人称之为「敏gan版」版,一本是经过删减过后的「和xie版」,有幸手头是未删减版,所以有些不可描述的东西里面还保留着。但在这里不能讲太多,有兴趣的可以去照来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