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个大家庭,我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起源于沟通,不幸的是,有些时候,一段关系的终止也缘于沟通。
沟通的效果如何往往有比较复杂的背景,比如当事人的性格、自我认知程度、对对方的熟悉程度等。
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 Proctor)在1990年的一次沟通学会议上相遇,两人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多年来,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许多教材。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初版至今已经超过30年了,在美国出版书籍不计其数,已经拥有超过200万的读者。
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
[if !supportLists]1. [endif]看入人里:着重探讨与自我有关的沟通因素,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if !supportLists]2. [endif]看出人外:探讨与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分析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if !supportLists]3. [endif]看人之间: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这是一本60万字的大部头,其中触动最深的是作者关于知觉倾向的分享。有很多因素扭曲了我们对外界、对人际关系的诠释。而研究人员揭示出一些导致归因谬误的知觉倾向:
[if !supportLists]1. [endif]对人严厉,对己仁慈。仔细回想,在与人沟通相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常常有“双重标准”。如果别人陷入困境,我们常将原因归咎于是对方个人的问题,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则会将问题归咎于客观因素。
[if !supportLists]2. [endif]先入为主。如果身边有人要去相亲或者是面试,家里人一定会提醒他,挑选好当天要穿的衣服,注意仪容仪表,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的后续走向。
如果《沟通的艺术》作者在本书中提到的“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重塑第一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倾向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作者给出的忠告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即知错能改,发现自己错怪或误会对方之后,直面自己的失误,用于改正之前的判断。
[if !supportLists]3. [endif]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所持立场不一样,我们很难完全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别人的心境。所以以己度人很大概率上会出现偏差,你以为的很多事并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if !supportLists]4. [endif]我们被自己的期待影响。很多时候,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某件事的态度,以及对某个结果的满意程度。
倒也不是提倡一定要刻意放低期待,以平常心去对待,同时要明白期待在这里的作用。
[if !supportLists]5. [endif]最明显的最有力。我们总是被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个人夺走眼球,甚至一直跟随她的移动轨迹,旁边的一切瞬间都黯然失色。本书作者在这里强调,我们容易被显而易见的事件所影响,但是最明显的因素却不一定是事件中最重要的因素。
与人沟通是一门艺术,有很多看似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作者在本书中加入了丰富的案例,作为分析和阅读的材料,将很多枯燥的知识,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诠释出来。
沟通是需要终身学习和理解的一件事,本书无论是对于授课的教师、学生、还是职场各岗位人士、从事沟通相关领域的工作者、为人父母或是子女,建议人手一本,如同字典一般,偶尔翻阅,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