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do it
看了《Shoe dog》我更加觉得“Just do it”这句话更像是Phil Knight对自己说的。
1年前我做了一个的决定,不再打工。过去7年的我,一直寄希望在公司能够实现自己理想,后来才发现公司首要关心的是生存和股东利益。在公司的最后一年,我反思过去的自己,总结为一句话,做了4年的传教士3年的雇佣兵,于是我给老板写了一封感谢信然后离开公司。走出办公室,我想起冯唐说的一句话,“什么叫妄念,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实现的愿望“。未来的1万多天我要做一个有趣的人,做过去的我不敢想的事情,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之前的一篇文章《你在哪个维度》,我做了一个类比,人生就如同玩游戏,从一个副本升级得装备再到另一个副本,这是一个升级过程。这个过程中,不确定的是什么地方有好装备,什么装备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帮助你,确定的是你一定能升级。
小朋友玩耍都很直接,你给他们一套积木,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去先看说明书,而是直接自顾自先玩,不知不觉他们自己也能搭出自己心仪的形状。人长大以后被教育成做事前要先学,当你自以为学成后去实践,却发现事情并不是按照书本上来实现的,你还得在实践中继续学习。
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能够在书本上找到或者有人告诉你,比如火柴能点火;一种是隐性知识,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意会,比如火柴怎么点火。一个是what一个是how,拿到火柴你才发现自己知道what却不知道how。
如果什么事情都必须先学习再实现,那么世界上不可能有那么多伟大的企业。Bill gates唯独自学才能成为编程高手,才能建立后面的微软。Zuckerberg做Facebook的时候也没有一本说明书让他来照着实现。
行动科学研究者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考虑“行动先于思考”,因为人的行动背后有复杂的推理过程,而这些过程很难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这些行动中蕴含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走出舒适区
我在学外语的时候遇到一个来自Belgium Antwerpen的外教Tommy,他成年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旅游,通俗说是穷游,旅费来自各地的各种临工,在中国他就靠教英语换取旅费,他会英,法,德,荷四国语言。他的课激情洋溢,充斥着很多各地的小故事。一个下午的free talking,他告诉我,下周他要去下一个城市。我现在已经无法询问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生活,但我想只用外国人喜欢冒险这种苍白的解释已经不能够诠释他的行为,这样的生活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
美国人诺埃尔·蒂奇(Noel Tichy)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层次划分为舒适区(comfort zone)、延伸或者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舒适区(英语:Comfort zone)或舒适圈,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一种环境的状态和习惯的行动,人会在这种安乐窝的状态中感到舒适并且缺乏危机感。
人习惯待在有安全感的地方。在舒适区里都是自己熟悉的事物,一切在掌控之中,人感觉很舒服。大部分老年人都喜欢待在生活很久的地方,因为他们适应新事物比较慢,比如我丈母娘。小朋友则对新地方充满了好奇,我的两个小孩每去一个新地方都很兴奋,到处看到处跑。舒适区里都是老旧的事物,没有生机,不能学到新东西。古代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乐不思蜀”来形容待在舒适区的人。
判断一个人是否愿意走出舒适区有几个标志,兴奋地期待明天的挑战,对未来充满好奇,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一个愿意走出舒适区的人,最先变化的是他的价值观,随着价值观改变他的心智模式也会改变,会越来越喜欢待在延伸区,久而久之部分延伸区域也变成了舒适区,他的舒适区越来越大。就好像Tommy,对他来讲的舒适区对我们来讲却是恐慌区。
改变从身份开始
在一个公司待过几年后我陷入了两难困境,继续待在公司做一个棋子,work for money, no passion. 还是走出去变成一个棋手,work for myself, do passion. 这种困境,用采铜老师的话,“是决策心理学里面的规则遵循理论在影响你”。
规则遵循理论是指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的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
这种判断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也许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当今却充满了局限性,就好比井底之蛙,所知的世界永远只有井口那么大。基于这个理论下思考的人,在机会面前只考虑自己能做什么,不会去思考自己想要做什么,只考虑现在自己是谁,不会去思考未来自己是谁。跳出井的青蛙会发现并不是井里才有水,也许井口旁边就有一条小溪。
《反脆弱》里有一段话,Never ask the doctor what you should do. Ask him what he would do if he were in your place. You would be surprised at the difference.
当医生变成病人,会怎么做?其他不好说,但他肯定不会给自己开一堆没用的药。
对未来负责,做一个自己的棋手,学会换位思考,从改变身份开始。
功不唐捐
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生前非常敬仰耶稣,每天都要朝拜,死后他问耶稣,耶稣啊我那么崇拜你,为什么你不让我中一张彩票呢?耶稣说,是啊,我也非常想帮你,但是,你至少先买一张彩票吧。
你的过去造就了你的现在,你的未来掌握在你现在的手里。很多人做事妄图不付出就获得回报,他们不明白这世界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学习也是一样,你肯定没听说过学会开车的人会忘记怎么开。
《PUSH》是一部很深刻的科幻电影,它描述了具有特异功能的Nick反抗政府特别异能部门的压榨改变命运的故事。Nick从一个街边混混,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同伴,拯救世界,最后他利用预先计划好的“中国红包”改变了“先知”认为失败的未来。
Nick无疑是“进取型”的人,虽然明知死路一条,却依然努力想尽各种办法一阶段一阶段的实施预定计划。这部电影里有一句话”妄图预测和相信未来的人都死了,只有努力现在的人仍然生存“。有些人一想到黑暗的未来,甚至会把自己吓死,他们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做选择,殊不知不选择是最糟糕的选择。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你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Nick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就算他知道未来,也一定会选择抗争这条路。
我很欣赏杨澜说的一句话,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当走出舒适区的成长变成了常态,距离成功自然也会越来越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