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是个明白人,与韩、赵的关系一直不错,因此,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他的儿子魏武侯很不明智地把宝押在了赵国的王储之争上,两家之间出现的裂痕也越来越大。
魏武侯卒了以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了王位大打出手。赵国趁机联合韩国将魏国打了个大败,准备扶植这俩儿子一人一半,搞一个“东魏”,一个“西魏”。
幸好魏惠王迅速统一魏国政坛,挫败了韩、赵的阴谋,并报仇于韩、赵,这才出了口恶气。
但魏惠王主政十多年,他深感国力一天天衰落,于是,他锁定赵国,准备倾国讨伐,毕其功于一役。
他分别找了韩、秦、齐,取得外交承诺,开始兴兵伐赵,直逼赵国国都邯郸。
魏惠王以为自己搞定了其他三家,其实他们根本没拿自己的承诺当回事,一致商议:只看架,不帮架。
赵国被打败,四处救援,齐威王决定伸出援手。齐军出发后,用军师孙膑的计策,不发兵赵地,而是攻打魏国河内重镇——大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遗憾的是邯郸守将已投降,赵国并没有得救。
魏国主将庞涓拿下了赵国第一大城后,得知被自己害过的师兄孙膑在齐军中,便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决定进入齐地。
原来,庞涓与孙膑同师从鬼谷子,同仕魏国,庞涓发现孙膑的本事比他大,心生嫉妒,便派人诬告孙膑谋反,又假惺惺向魏王求情。最后,魏王饶了孙膑,但挖掉了他的膝盖骨。
孙膑开始感动于庞涓的求情,并应其的请求,为庞涓默写师傅鬼谷子的《兵法》,但写了一半,突然想明白上了当。他开始装疯卖傻,后来在一个齐国客卿的帮助下,才逃回了祖国。
庞涓没有丝毫的愧疚之情,他所想的只是尽快弄死他的师兄,以免他干的缺德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在利益熏心下,魏军驰援百里后,庞涓没有回军大梁,而是不顾士卒疲累,进入齐地与齐军主力决战,结果大败而归。
两年后,魏国的河西重镇固阳又被秦国拿下。韩国这时又启用了名相申不害,国势渐强。
此时,魏惠王坐立难安了,决定灭掉韩国。韩侯遣使求救于齐。
齐威王决定发兵营救,孙膑发表了高明的见解:让韩、魏先打,待魏军兵疲师老后,再出兵相助。齐国高层同意了。
韩国得到齐国的承诺后,竭尽举国之力抗魏。韩、魏随后的五场大战,韩国一败涂地,眼就要被灭国了。齐见火候已到,才出兵伐魏,又一次兵锋直指大粱,围魏救韩。
魏惠王一听又是齐国搞的鬼,愤怒至极,举全国之兵调头伐齐,以太子申为上将,庞涓为将,准备与齐决一死战。
孙膑经过一番冷静思考,运用了“减灶法”,诱惑庞涓。
所谓的“减灶法”,即今天埋锅造饭十万灶,明天五万灶,后天两万灶。庞涓误以为齐国人是胆小鬼,被强大的魏军吓跑了,便弃舍步军,尽起骑兵精锐,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庞消率兵追至马陵,见道旁大树砍白处有字,点亮火烛一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在一片昏暗中,此火光却成了齐军总攻的信号。
高高的山坡下,万弩齐发,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庞涓拔剑自刎,太子申被俘。
此战之后,“魏武卒”精锐尽失,魏国国力大衰。秦、齐、赵三国于次年共同伐魏,魏尽失河西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