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导演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在传统电影教育熏陶下成为一名电影人,《百鸟朝凤》正如第四代导演的风格:平实而伤感的基调、纪实性的风格、关注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叉。《百鸟朝凤》如一股清丽之风,不急不缓地徐徐吹拂着观众。它用真实带感的实景拍摄、用快速剪辑与镜头的搭配和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表达了对唢呐传承的担忧、对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该何去何从的迷茫,还有导演心底对滚滚向前的时代的无奈。那份无奈来自于渐渐被时代抛弃的落寞。
真实带感的实景拍摄将环境烘托的恰如其分。在画面上,影片采用实景拍摄,室外场景大多运用自然光。这样真实地呈现了山水田园诗般的环境,金黄的麦田、碧绿的湖水掩映在芦苇丛中、还有萤火虫在田里飞舞和高速拍摄荡漾的秋千,村庄在导演的镜头下真实又美丽,将观众拉回了那个如诗如画般的年代里。少年天鸣在湖边练习吸水时,湛青的湖水中托起一个小小的少年,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之“天人协调”。在用夕阳的美景在转场的同时,也隐喻了焦三爷、唢呐的未来。导演如画的镜头里,蕴藏了深刻的哲理。其实,在实景拍摄的镜头下,观众不仅感受到了村庄的美,还有镜头外导演的纯粹之心。因为导演是在传统电影教育的熏陶下成为一名电影人,所以其作品工整、沉稳。但当下浮躁、夸张的商业大电影充斥荧屏。导演不仅为唢呐的传承担忧,也在为电影的未来担忧。导演用大量的实景拍摄来记录乡村的美好,也是在记录自己做电影的纯粹之心,平实真切却更感动人心。故事便是在这样真实的镜头下,真情流露。
快速剪辑与镜头的搭配将影片情感更好的表达。在中西方音乐对抗中,影片运用了快速剪辑的手法并搭配近景跟拍制造出来混乱感。在这一段中,正是这样的混乱感表现了如今人们的生活状态——在传统与流行中迷失。最终,混乱被焦三爷打破,唢呐也被踩烂。时代的变迁无法被人力阻止,焦三爷受伤的心无所适从,他走向夕阳,背影的落寞更是导演心里的落寞。这时,我们再想起影片中焦三爷喝酒高兴吹唢呐的时候,心里更是悲凉。在那段镜头里,人物红扑扑的面容配合上演员出色的表演,加上手持摄像和时而切换成焦三爷的主观镜头,摇晃着让观众体会着人物的欢愉与畅快。两段镜头前后比照,观众感受到了导演心底的悲情,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脸谱化的人物设定更有力的诠释了主题。焦三爷是中国典型的严父形象,他外冷内热,用满腔的热血去演绎唢呐,将生命与唢呐相连。在师徒二人欲重建班底找到二师兄时,一句话没说,通过动作突显戏剧张力。焦三爷就是吴天明导演自己,焦三爷面对时代变迁时的那份无所适从也是导演自己的心情。可是时代变迁是一定的,历史是要顺应事物本身的节奏走下去,唢呐的末路是一种必然。这或许是焦三爷最大的痛苦,无力扭转的必然。
仔细去看,导演其实是在用“唢呐”来讲述自己奋斗一生的电影事业。在吴天明导演看来,电影是“用良知来书写自己的理想”,他用自己的电影,讲述的是生活,评判的是人性,记录的是历史。拍电影就跟吹唢呐的一样,第一是要功夫过硬,第二是队伍团结,第三是拍什么,不能是东家给多少钱,而是应该拍什么就拍什么。尤其第三点,在如今的电影市场,很难做到。时代再变,过去的电影精神在如今已经寸步难行。那种“匠人”的坚持,成为了悲剧的源头。
其实对于吴天明导演在电影里展现的他所热爱的农村,也是有问题的。电影展露了中国众多农村中的悲剧性事实,充满暴力和强迫的父权,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而只能把吹奏唢呐当做生活最高追求孩童。这种类似“封建”的想法,导演没有用写实的眼光去表现,而是用很温情的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怀念。吴天明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开拓者,他对于整个第五代的知遇之恩更是影响了中国电影事业的走向。但在如今的社会去看,《百鸟朝凤》不适合这个时代。吴天明导演把自己留在了早被封存的时代中。抛开对于吴天明导演的尊重和缅怀,《百鸟朝凤》确实不是现在主流社会需要的片子。制片人用再多的宣传噱头来博人眼球,都不得不承认,《百鸟朝凤》对于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再适用了。《百鸟朝凤》是人们不再追忆的农村生活,人们已经在城市里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就像评论人说的“那些暴躁的父权,下跪的仪式和对于是否要离开乡土的挣扎,人们再无感同身受,也无猎奇之心”。
影片的主题早在每个镜头里就呈现出来:唢呐的传承问题、传统的唢呐乐与西洋乐的碰撞,还有对滚滚向前的时代齿轮的无奈和迷茫。导演运用线性叙事、平实的镜头语言和纪实性的拍摄风格,还有时不时的煽情桥段,将《百鸟朝凤》的故事讲完,将焦三爷的落寞展现。但是它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传承是对的,应该做的是合理的变革与创新,而不是守着过时的东西还要强硬的让观众去接受。对于电影前辈应当给予最大的尊重与敬意,但在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电影产业化是不可逆转的。一部毫无新意的八十年代的影片,可以是一种情怀,是一股清流,但它无法再回归主流,也无需再用过多的煽情绑架观众。《百鸟朝凤》为传统唱起这支悲歌,还是摆脱不了卷入时代洪流的无二命运。
图片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