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为此文章起名为发现木塔寺,但终究拉不下自己的脸来。因为我发不发现,木塔寺都在那里,哪怕是遗址。
女儿毕业后留在西安,为她今后想,我们便在西安城为她买了一个小小的公寓房。
也许是西安的古老无处不在,总让人生出揣摩的心思来。所以,女儿的房落定后,才发现旁边的小巷叫庄严巷。
在一个千年古城之中,没有哪一条街巷的名字是毫无意义的,尤其一条巷道冠以“庄严”二字,就足够让人生出无限遐想。
然而,屡查无果。直到去离此几百米的高新万达广场购物,看到其旁木塔寺公园的名牌,看到林立高楼中被包围的矮小的木塔寺遗址基座标志,才在简介中找到答案。
原来此处,为唐长安城西南永阳坊所在之西半部,应为唐大总持寺木塔遗址,于永阳坊东半部木塔寺遥相对应。木塔寺,隋唐长安城内著名寺院,始建于公元603年,是隋文帝为独孤献皇后所立,初名禅定寺。公元618年,改名为大庄严寺。两寺建制相同,规模宏大,各建有一座规制相同的七层木塔,高三百三十尺(约97米),周长120步(约176米)。公元852年,大庄严寺改称圣寿寺。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时,和长安城同时遭到严重破坏。后经宋元明时期多次修葺,但到明朝末年,又遭废毁,只有木塔仅存。清朝康熙年间,又进行过两次修复,始算两寺合一,从此统称木塔寺。
而在六七十年甚至五六十年前,高度冠绝整个西安的两座木塔,最终毁于民国,随之连木塔寺前世今生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记忆,也渐渐湮灭于时间之中。
将近一百米的高度,超过当今三十层楼的超高层,还是全部木结构,还是可以让人登临望远,还是遥遥相对的两座,还是在一千五百年前,还是高科技的现代所无法复制。什么概念?只能说先人的伟大和智慧,再一次映衬了我们的渺小和短视。
那一次,看着被四条街道封闭在中间,长宽各数十米的孤单空旷的小广场,突然间脑海里浮现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那一首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一时间心绪难言,由此也才明白女儿楼下那条名叫“庄严”的小巷,到底是有多幸运的,被时间选中,留下了历史的一缕印记。
此后几年,基本年年来西安,去发现以往我没有看过的,我所不知道的西安,直到今年。
早起和妻子去买菜,去盒马,虽然也去过,但确实是没注意过道路两旁。直到妻子说,看,这也是木塔寺公园!
果然,临街的林带里,也有木塔寺公园的标志,但除了一个浅浅的小小广场,似乎也看不出什么。犹豫一下,我和妻子还是打算看个究竟。结果一穿进去,才看到另一处洞天。
湖水静谧,树影横斜,亭台掩映,曲径幽深,鹊鸟不惊,佛龛清心,老槐虬揸,碑石无声,于无声处的阳光碎影下,有人在长椅上酣睡,有人在石凳上聊天,有人在长廊中慢行,有人在湖边石上读书,孩子们骑车追逐,老人们聚堆纳凉,能看出木塔寺痕迹的,仅仅也就剩孤单的山门遗址和偏殿遗址,而偏殿隐于草木间已不可全见不可入观,最清晰的提示,反而是这些年立的唐诗人岑参的一块诗碑,刻着他《登总持阁》一诗: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木塔之上盛景,低秦岭,小渭川,由此可见一斑。遥想当年,不由神往其姿容。
原来,新拓长的高新路,从园中穿过,我最初看到的,只是木塔寺的小小一截。
离开前,和园中保安闲聊几句,年轻保安竟然另有其感叹:现在园子也就不到一百亩,当年,那可是将近一万亩!
当年于现在,虽然有太多都成了云烟,但现在于将来,又能像古长安一样,留下多少东西,值得后人思量。
木塔寺,就这样也好,其名仍在,佛光与烟火,总归都汇入了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