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断舍离》这本书,书房整理了一大半,明天继续。
今天一下午我扔掉了快30本书。这些书都是我之前觉得自己会看,结果一放就是5、6年,一页都没翻开过。
我还扔掉了我之前参加线下学习做的笔记资料。扔之前,我又像以前一样,对自己说“留下吧,以后有时间还要整理、复习的”,我觉得这就有些自欺欺人了。这些资料已经放了快一年了,我都一直没整理,估计再等我有时间的时候,资料记录的知识我估计都忘得差不多了,还不如现在扔掉,免得看到这些堆积的资料时,徒增压力。
看完《断舍离》,它教会了我三条哲理:
一、最重要的事是“当下我最需要”:
我之前买东西的标准是“有没有用”,我判断物品是留是舍的标准是“将来有没有用”,这导致我家里屯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物品,当我真正需要一件特定、有用的物品时,它总是被淹没在“混乱”中。我发现我之前的思维也是这样,我总找不到当下生活的重点,总是感觉“自己这也需要学习,那也需要做”。
人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物品,质远比量重要;同理,人的精力有限,每个阶段要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情去行动。于是,我开始设置家里每种物品的数量,比如床单被套,春夏和秋冬只各准备2套换洗,然后不断升级床单被套的质量和舒适感;袜子,春夏和秋冬各准备5双换洗,同样也不断升级品质。这样其实更节约,并且物品的质感不断升级,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写到这里突然联想到生物界的一个大规律:生物越高等,其繁衍后代就越是重“质”,而不是重“量”)
物品多了是非常容易分散人的精力,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常年都是T恤+牛仔裤+旅游鞋,只是颜色不同,他就是为了不让杂乱的物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
当我们能越来越快准狠地找到“当下我最需要”的优质物品时,我们的思维也能越来越快的找到人生当下最值得专注的事,这样的人生能更快速出结果、获得成就。
二、知识靠“堆积”,但是智慧却需要“消化”
现代社会获取知识是越来越快捷、低成本了。比如,我可以随时上网搜索各种资料,花钱囤很多书,上课记录一堆笔记。但是,这些知识的堆积不能直接长成智慧。
如何获取智慧?——需要花时间思考、多体验、多历练。最根本的是要有行动力,通过践行去分辨知识的优劣与高低,通过践行获得反馈才能知道哪些知识可以为自己所用,能解决怎样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事情主要是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却紧急”三大类(不重要不紧急的就不费笔墨说了)。践行“断舍离”其实就是不断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快速找到“重要且紧急的事”,并把“重要不紧急”的事升级到“重要紧急”快速去处理。
比如,我今天整理出30多本要扔掉的书,不整理的时候我总想着“以后总有时间会看的”。但当我告诉自己“明年一年不打算看就扔掉”时,我就会开始有点惋惜“啊~其中有3本漫画是讲易经的,很通俗易懂,读起来很快。那我赶快看完再卖掉吧”,于是我下午立刻读完了一本,明天看完剩下两本立刻卖掉。如果不是践行“断舍离”,原本一下午就能看完的书我可能还会一拖再拖。
我扔掉我之前上课时辛辛苦苦记录的笔记,其实是因为我每次上课时爱打小差,会想着“先认真做笔记,回家再好好复习。”现在我忍着心痛,扔掉自己的笔记,就是在反向逼自己“以后上课内容要赶快消化掉,不然笔记被扔掉这学费可就白花了。”
这两天,我看的是电子版《断舍离》,不再像以前“看完留着,以后要回看的”,我现在是看完就赶紧写读书笔记,然后立刻删掉,以后有需要的话再说。我要让每一次学习、看书不再敷衍。
三、先出再入,增强新陈代谢
这一点和“输出倒逼输入”是一样的道理。
当我规定我买的东西只要不是真的需要就扔掉,并且作者提到断舍离的物品要直接扔掉,不要送人,也不要再转手卖出去,这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体会“扔东西时的心痛、浪费的感觉”,这样人在买东西时就会认真审视这物品是不是自己真正的需求。并且后面更换物品,一定要是先扔再补充进来,这样自己对物品的审核会越来越严格,自己居家的品质和审美会不断提升。
当我规定自己要每天写作以后,我的大脑每天都会不自觉去思考,不自觉去输入,这样就会加速我的成长。
这两天看完《断舍离》后,家里清爽了一大截,感觉自己心态轻松了,思路也清晰了,这两天的文章都是一气呵成。这真是一本神奇的整理书,整理居家环境,其实就是在整理人生。
这虽然一本讲整理的书籍,但里面蕴含的哲学智慧,值得我未来不断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