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礼物说读书
读书笔记 | 礼物的流动

读书笔记 | 礼物的流动

作者: 毛毛锦 | 来源:发表于2017-09-03 23:42 被阅读2103次

    一.本书作者想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短概括。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北方村庄中礼物交换和人际关系模式的民族志研究报告。礼物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的之一,尤其在中国文化当中,礼物的交换显得尤为重要。它作为一种经济政治生活的重要实践,具有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且在作者调查的时间段内,中国社会恰好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礼物交换的研究可进一步帮助人们理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此外,中国的礼物交换亦具有与其他社会文化中不同的实践特色。因此作者选取黑龙江省下岬村作为田野工作的地点,通过实践调查由点及面的对中国的礼物流动的方方面面作一概括描述。

    二.为了表达上述内容,作者是怎么安排结构的?使用了什么方法?

    全书共九章。

    导论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以下岬村的一些情况为引,引出整本书要分析的问题。接着梳理了在人类学话语当中关于礼物交换的研究成果以及不同的研究视角。最后向读者介绍了在中国社会中,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整个研究的写作框架。

    第二章属于对田野工作区域——下岬村的基本情况概述。简单介绍了下岬村的历史,社会变迁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以及整个村庄中满汉两族群众之间的联系和分别。在中国进行了土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下岬村村民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70年代末,经济改革的冲击下,政治斗争被废止。此外,还对村中的亲属结构进行了介绍。

    第三到第八章是全书的主要内容——通过前人理论和具体事例的结合,以下岬村为模板,对其与交换礼物相关的礼节,过程,分类,人伦关系等一一进行描述。

    第三章为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礼物的概念,更着重强调的是其文化符码而非物质方面。在礼物馈赠的重要仪式上,一般都会有一本账簿,记录着客人们准备的礼。人际关系的任何方面都会在礼单中反映出来。约有十种仪式性的礼物交换场合,包括生育庆典、流产与妇女绝育、订婚、婚礼、盖房、拜寿、丧礼、偶然的庆祝(如考取大学或参军)、年度秧歌舞等。除此之外,还有非仪式性情境中的礼物馈赠。如亲戚间的互访、拜新年和挂线、孝敬礼和压岁钱、探望病人、日常食品交换、爱情信物等。以上这两种都属于表达性礼物,称“随礼”。工具性礼物的馈赠被称为“送礼”,送礼是指为了私人恩惠而直接进行的礼物馈赠。有时,送礼是为了回报人情;溜须是一种通常以私人服务形式呈现的巴结性礼物;上油则属于润滑性礼物,须在求人帮忙之前赠送。

    第四章为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关系”是理解中国人际关系的一个最为复杂而重要的概念。村民们为了随礼,不惜借钱来维系其与被赠送礼物者之间的关系。礼物开支约占村民年收入的10%,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不言而喻。在行为层面上,送礼受礼的义务支配了个人的选择及其对礼物交换特定情境的态度。在功能层面上,义务性的送礼受礼为村民们提供了一种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的基本方式。乡村社会中私人网络的培养既是一种权力游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下岬村民对其关系网络的严重依赖,从经济上讲是由于农业生产和私人资金的需要。礼物赠送和关系网络也是社会援助体系,它能在个人遇到非常情况或生命周期的危机时期为个体村民提供社会援助。诸如婚礼与葬礼等生命周期仪式,构成了关系网充当社会支持系统的另一领域。最后,礼物馈赠和关系网络在地方政治中以及在发生各种争端时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章为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在下岬村民的语言中,私人关系被称为“社会关系”,在社会交换情境中活跃的人们被称为“社会上的人”。关系网被划分为核心区域、可靠区域和有效区域。关系区域实际上的边界是在礼物交换的动态关系中维持的,在某些情境中存在清晰的界限,没有培养关系网络的人在农村生活中被置于不利地位。社会交换和网络建构方面的失败,其不利不只限于口头上的表达,还有社会的制裁。下岬村的社会网络具有如下特征:对朋友联系而非亲属关系有严重倚赖,大量屯亲的卷入以及姻亲的积极角色。无论是社区关系还是亲属关系都有被纳入到私人网络中的趋势,农村干部在集体化与改革时期都能将更多的非亲属关系纳入其私人网络,建立起较大的关系网,从而强化他们的统治性社会位置。

    第六章为互惠关系与人情伦理。人情又是中国社会交换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人的感情,也是一套社会规范和道德义务。在下岬村民中,有四种通行的礼物互惠原则:1.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2.无论在亲属意义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随礼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位等级体系。3.“礼从往来”,即根据以往的相互关系来置礼。4.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应避免把礼物交换视为还债。但这四条规则在执行时并不拘泥,本质上讲,在随礼中,人情是最基本的规则。沾光在建构人情文化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无论是对于帮忙者还是受助者,都作为道德的约束在起作用。社会的面子是个人累积且需通过他人承认的社会声望,道德的脸则更像一种内在的律令。在下岬村民的社会往来中,面子的概念作为一种道德约束扮演者一个决定性的角色。人情社会中,随礼也许是表达一个人情感反应最通常的方式。

    第七章讲到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中国的情况似乎与其他国家不大相同,收礼而不是送礼被认为是声望的象征。收到礼物比送出礼物多的人是干部,而干部却否认自己不回礼。单向的送礼有三种形式:村民送礼给干部,且通过不邀请干部来避免其回礼。是牺牲普通村民的利益来保护干部的面子;低层干部送给上级,有横纵两个方向。横向送礼通常互惠均衡,纵向送礼则出于干部与上级搞好私人关系的目的;村民送给城里的亲戚,此时村民也处于不利位置。下岬村的单向送礼呈现出四个特征:1.下级向上级送礼,但不期望同等的回礼;2.由于社会等级的金字塔式结构,送礼者数量超过了收礼者数量,导致礼物在上层积聚;3.尽管收礼者不回礼,他们在社会上仍然是优越的、强大的;4.礼物重复的单向流动在相邻阶层之间创造了交换价值制度化的失衡。在等级化的情境中,当社会上层的权力是基于其对资源的垄断,那么下层的礼物就成了就成了义务性的贡品,单向送礼用以表达对上级的恭顺和敬重。下岬村民并不追求礼物本身,而是追求关系网络的培养。

    第八章着眼在一个当下仍然不过时的话题——婚姻交换和社会转型上。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曾试图限制婚姻交换实践。而在70年代末经济改革以来,高额彩礼和嫁妆又重新兴起。“彩礼”通常是指由新郎家向新娘家转移的财富,而“嫁妆”通常被视为新娘的财产,从娘家随身带到其婚姻中来。在下岬村,彩礼包括现金和物品,而嫁妆通常只包括实物性礼物。40多年来,新郎家的投入从订亲礼这种简单的、单一的类别发展为六种类别的现金礼和实物礼,再转变为单一的干折。新娘的嫁妆也逐年增多,直接嫁妆与干折出现于同一时期。新娘的父母从之前克扣女儿的定亲钱到无利可图,再加上女儿可以外出工作赚钱,因此新娘向父母讨要高额嫁妆已司空见惯。而新郎新娘成为婚姻交换中新的能动者,干折成为他们建立新家庭的启动资金,婚姻礼物也开始朝向一种财产继承方式转型。

    最后一章得出结论:关于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首先,下岬村的礼物交换做法对现有人类学的某些理论提出了质疑:一是互惠与礼物的物质方面,在下岬村,礼物实为一种人情表达的方式,但亦存在单向送礼的情况;二是不可让渡性与礼物的精神方面,在下岬村,不是礼物的精神而是人的精神将馈赠双方联系在一起,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物品传达出来的人情不可让渡;三是工具性和礼物的商业化方面,中国的“走后门”,即以一种高度人格化的方式来开辟从购买消费品到创办私人企业等商品交换的渠道。便属于礼物关系和商品关系之间的灰色区域,即工具性礼物;四是易被忽略的情感方面,中国的礼物交换中,情感被认为太过于平常,以致不值一提。

    中国人的礼物观念建立在关系和人情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上,人情甚至充当着村民们借以判断一个人为人处事是否得体的标准。没有人情,人生就会变得黯然,而人则会变得非人化。最后说到中国在50年代—70年代进行的改革,政治运动改变了以往的社会等级体系,提高了普通村民的期望值,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社会鸿沟缩小了,精英和普通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也戏剧性地削弱了。互惠原则曾是乡村生活中礼物交换的核心,社会经济的再分配性质刺激了礼物从村民向干部单向的流动过程,因为后者控制着前者的生活机会,这导致了随礼的工具化。

    礼物交换体系将与人情关系一起变化,也将继续再下岬村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其它感受

    在看到题目时就已经想到了,这本书探讨的应该是人们之间的关于随礼的交换制度规则,果不其然。虽然作者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但许多礼仪规则,即使放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也是适用的。从小便生活在礼物的交换之中,我也听家中长辈说过,礼物的多寡关乎面子,仪式的华丽铺张亦关乎面子,中国的礼物交换,或者说全世界的礼物交换,都不过是一种彼此之间关系和情谊的重新定义,或者一次自我地位和价值的重新宣示。至于文中提到的,与其他大部分区域不同,中国是将收礼者而不是送礼者置于较高的地位时,我立刻就想到了在中国社会中屡禁不止的送礼现象。在我们习惯的话语环境中,一向都是地位低者因有求于地位高者,或是为了与地位高者保持良好关系,才会给地位高者送礼。在这一送礼环节中,地位高者自然出于一种被尊敬被追捧的地位当中。在结论前的最后一部分正文内容,作者写到了与婚姻和彩礼制度相关的礼物交换规则。想到目前一路飙升的彩礼钱,和部分地区关于穿金戴银嫁妆的报道,或许对于生殖的崇拜和对于男女之间结合的重视,使得人们自古以来就将婚姻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来认真对待。再加上之前鲜少分家,除却入赘的情形之外,婚姻的本质是将女人作为一件交换物送给男人。因此女人在婚姻中其实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从这个角度思考,高额彩礼的出现便不足为奇。即使现在大家庭渐渐废止,彩礼和嫁妆所折合成的“干折”亦作为刚刚组建自己新家庭的年轻男女的一笔人生启动资金,这作为父母最后的心血,助力他们开始自己的小日子。因此在读书之后,从前视嫁妆和彩礼为粗鄙陋习百般不屑的态度有所改观。存在即合理,这么多年存续至今的制度,其实若量力而行,不搞攀比或是铺张浪费之风,亦是一种较好方向的礼物馈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 礼物的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or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