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习惯,丹丹21天共读打卡计划第4天,今日阅读书目《亲子咨询师》,由于下周要参加复训的缘由,今天特意翻出这本书来提前复习一些理论性知识,第一次的学习对于个人来说纯属蒙圈状态,其实一直到现在还在懵,所以虽知复训需要更大的勇气,还是决意参加。哈哈,好像无意的为这个课程打个一把广告!
记得初训时,鲜老师讲到心理地图这个概念,虽没弄明白,但也知其重要性,今天刚好看到这一篇目,所以想分享出来,对于这一概念,书中讲的比较笼统、简洁,可能我的理解也未必准时,如有疑误,望请指导。
心理地图,就是我们说的信念、价值观、人生观,所有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它操控着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是决定任何事情的基础。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这就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地图。心理地图的形成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道路,影响我们人生的进度、高度。
康德说得好,人的内心就是一副巨大的地图,很朦胧而看不清楚,能背照亮的就是手电筒那么一点点。如何照亮它、如何更新它,就是家长给孩子什么样的图式,这就与教育直接由关。
发展心理学就是要求人要不断的更新这个地图,不更新就一直停留在幼年时期,就是这个个体还没有长大,在现实中经常会对自身的行为、生活方式、观念等迷惑,这种状态几乎就是病态,如30岁的人的行为像3岁小孩就是病态。他们的一副老地图一直用,50年代的地图到了新世纪还在用,其结果必然是走到那里都要栽跟头。
心理地图的价值在哪里?就好比地图10平方、100平方、1000平方就不一样。一个自我成熟的人,他的成长性就能辐射很远。
心理地图,其实家长就是最好的绘画者,最重要的在于他整个童年期(14前),你给了他什么图式,就决定他他的未来是什么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