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这个词,近几年突然流行起来。它变成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一种小资的审美情调、一种情怀。手作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家具、小到自己织的围巾、一件摆设、一件工艺品,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时间的打磨,做成一件独一无二的、带有自己的品味的物品。
那个年代,还没有手作这样文艺的词汇,也没有那么多的情怀,只是出于生活的需要。手工布鞋那厚厚的鞋底,都是母亲用针一针一针的納出来的,鞋面上的刺绣,也反应出了主妇的审美手工的精细。背带裤、娃娃衫、棉袄、毛衣、帽子、手套,无一不是出自于母亲的双手。
物尽其用。母亲可能不知道这个词,但在生活中她却切切实实的在实践着这个词。买好一块儿布料,先是裁成一件大人的衣服或者裤子,剩下的边角料留着,可以做鞋面。大人的裤子穿破了,把好的地方剪下,又能做成一件小孩的裤子。剩下的边角料,也会留下来,被母亲的巧手做成门帘;破的那部分仍然不会扔掉,会做成鞋底,再在人的脚底下发挥它们的余热。
母亲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美女,也非常的心灵手巧。她做的刺绣、做的衣服那简直是引领村里的潮流。据她自己说,在家做姑娘的时候,看到画报上的明星穿什么样的衣服,自己会去问外公要钱,买一块差不多的布料回来,半天的功夫,就能做一件一模一样的衣服。周围的小姐妹羡慕的不行,也纷纷效仿,但做的手工不好,就要她帮着剪裁,帮着做。
跟父亲结婚的时候,要买几大件,什么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别的东西她都觉得不重要,但是缝纫机是必不可少的。结婚一年后我就出生了,母亲的才艺得到了大大的施展,我就是她的小模特、她的最忠实的客户。小的时候,她就收集我姨姨她们穿过的旧衣服,经过改造以后,变成我的小衣服,据说我当年也是村里最时髦的小孩。
记忆中有好多关于母亲做针线活的场景。缠毛线绝对是经典场景之一。母亲从姨姨们那里收集来的旧毛衣,先要把它拆开。这时候我就派上用场了。她先找到打毛衣时留的那个线头,解开,轻轻的一拉,毛衣的线就能一圈一圈的解开了。她把两个胳膊架起来,毛衣的线绕在胳膊上,绕成一个圈、一圈一圈的。我就负责拉毛衣上的线,拉出来的线像方便面似得堆在那儿,母亲便加快了胳膊转动的频率,一圈一圈的绕。缠完以后用线头一箍,就是一把毛线。把毛线洗干净,晾干,毛线就直了。下一步工序又是把毛线缠成一个线团。我还是小小的助手,参与缠毛线。这次是我用胳膊架着毛线,母亲缠。她快速的缠,我也快速的绕圈,一会就缠成毛线团。缠好以后的毛线团就可以织毛衣了。收集的毛线有多有少,母亲就用她的搭配天赋,织成各式各样好看的毛衣。有的是彩虹色条纹、有的是身体袖子两种颜色,总之很是好看。
还有一个经典的场景就是纳鞋底。一般都在晚上。吃了晚饭后,我坐在写字台前做作业,母亲就坐在炕上纳鞋底,因为鞋底穿在脚下,对工艺的要求不高,所以,就在晚上光线不好的时候做。鞋底用的布料一般都是废布、破布头,把它们洗干净,用面糊一层一层的浆在一起,大概4、5毫米厚,晒干。拿一张纸画好鞋底的样子,再根据样子把浆的硬硬的布剪成鞋底,把三块剪好的鞋底摞在一起,就开始納鞋底。那么厚的底,拿一般的针可穿不过去,须得拿那种很粗的针用力的去扎,扎出一个孔,然后用普通的针,穿上用麻搓成的线,穿过刚扎出的孔里去。扎一下,穿一针,一双鞋要上千针,这是很费力的一件事。白天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们会串门儿,大家聚在一起,做做鞋面,绣花。鞋面也是用之前浆过的布做。只是为了美观,上面要贴一层新布。贴好后按照鞋样剪下,缝好边,在鞋口的位置做上松紧带,方便穿着。女孩的鞋一般都要绣个花,有的有花样子,有的就是自己想花样子,自己配颜色。绣好花以后就把鞋面和鞋底缝到一起。这道工序和纳鞋底是一样的,也是非常的费力。几天的功夫,一双鞋就做好了。刚穿上有点硬,洗上几次就软了,越穿越软越舒服,非常的吸汗和透气。童年的时光,就穿着这样的鞋同一帮小伙伴上山、爬树,跳格子、跳皮筋、走过大大小小的田野。去城里的外婆家时,和外婆家周围的小孩玩,她们一个个穿的小红皮鞋,很是羡慕。后来发现她们也很羡慕我的绣花鞋,于是就和她们换着穿。后来,母亲知道我喜欢红皮鞋,托外公的同事在上海出差的时候买了一双给我,很是喜欢,穿了两年才穿破。也是童年关于美的美好记忆。

小时候好像特别的流行灯芯绒面料。秋冬天的衣服一般都是灯芯绒面料的。快到冬天的时候,母亲便开始准备过冬的衣服。棉袄棉裤是必备品。棉袄的里用大人穿过的秋衣,中间夹一层棉花,面就一般用灯芯绒面或者大花布面。样式一般是小立领盘扣的,软软的很暖和。为了避免脏,外面通常还要罩一件外衣。秋冬的外衣一定是灯芯绒的。面料厚实、保暖还挡风。穿上这样暖和的棉服,再戴上母亲织的帽子、手套,足以抵抗寒风,让我们在冰天雪地里放飞自我了。经常能够看到小孩有鼻涕了,直接拿袖子一擦,时间常了袖子上就黑乎乎的发亮,想想也是好笑。过年的时候,穿着妈妈做的一身新衣服在村里挨家挨户的串门、放鞭炮。红红的对联、红红的衣服、红红的脸蛋儿,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兜里装几颗糖,衣服的两边还带着一串用枣和蒜串成的串,一派的喜气洋洋。
关于母亲的手作还有很多。用剩布头拼在一起,和白面的布袋上拆来的布做成的门帘儿,又厚实又保暖,上面还绣着幸福之家等等的字样;十字绣绣成的鞋垫,鸳鸯戏水、幸福美好等等的图样,是我们那儿结婚陪嫁的必备;这些种种,无不显示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无不显示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