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时间:3月15日
听课地点:西石桥中学
评课内容:
今天学习了江老师的《老王》和鞠老师的《壶口瀑布》,两节课给我一些思考和感悟。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我的思考。
一、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契合文本的特点
《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散文的核心是情感。江老师紧紧围绕情感核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朗读活动,读出老王的不幸以及我们对老王的同情。老王对待钱的态度和临死赠鸡蛋、香油时内心的补白活动,让学生感知老王对杨绛的情感,再通过找文章不合情理的地方这个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杨绛的不幸以及杨绛对老王的同情,从而让学生理解杨绛“愧怍”中体现出来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活动的组织紧紧契合散文文本的特点。
《壶口瀑布》是一篇游记散文。鞠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立足于游记的特点开展。鞠老师上课伊始,通过分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感知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接着设计了发朋友圈的活动,在选图活动中明确作者定点观察的角度,通过给朋友圈点赞评论的活动,让学生赏析文章写景的精彩与巧妙。这样的活动,既契合文本文体的特点,又抓住了这一个文本——梁衡散文语言独特性的特点,这样的活动,既扎实有效,又新颖独特。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要符合思维发展的规律
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逻辑性,一般来说,我们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原则。前一个活动应该为后一个活动铺垫,后一个活动应该是前一个活动的延伸。
鞠老师在读课文感知游记散文的特点之后,设计了拍照发朋友圈的活动。这个活动的设计本身比较新颖,但放在初步了解课文的时候,并不妥当。而且一下子提出了几个要求:“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描写壶口瀑布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并发一个图文并茂的说说。”于是,所有学生开始按要求埋头写文字,课堂一下子就陷入了沉闷中。
教学伊始的课堂活动,我个人认为要轻巧一些,设计尽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活动,设计尽可能让学生能说、会说、愿意说,且能说得好,说得有层次,说得有思维含量的活动。
鞠老师可以把这个活动分解成几个小活动来分步进行。比如,活动一:如果发朋友圈,在众多照片中,你会选择哪一张照片?用文章中的词语或短语给这张照片命名。活动二:大家仔细对比一下这些照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活动三:给这组照片配一段文字,描写一两句,抒情一两句。
江老师设计的“老王为什么不要钱?”和“杨绛给钱老王时,老王内心补白”这两个活动之间就有因果逻辑关系。理解了老王为什么不要钱,老王在杨绛给他钱时的心理活动一定可以补得准确,补得感人。因为学生已经走进了老王的情感世界,学生能站在老王的立场去看自己,看他人。但是从教学呈现看,内心补白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老王为什么不要钱?”这个活动没有探究充分,学生没能真正明白老王为什么不要钱。这个活动做充分也需要前一个活动的铺垫,江老师已经做了一个铺垫:老王是不幸的。但这个活动显然还不够,还要把后面的一个环节——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前置。通过这样充分的活动,我们就能发现,不幸的老王能够感受到杨绛一家在物质上的照顾和帮助,在精神上的尊重和关怀,在老王眼中,为杨绛一家蹬车送冰,这不仅是一单生意,还是一份交情。于是,在老王将死之时,他把极其珍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这不是一份普通的交情,而是他在人世间唯一的深厚情谊。
所以,设计多个活动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认知的规律、思维的规律去组织。教学活动符合了客观规律,教学效果才能水到渠成。
三、语文教学活动一定是围绕语言形式开展的活动
语文课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几个来回,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亲近语言,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中间连接的是语言承载的思想感情和文章意蕴。
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是围绕语言形式开展的活动。江老师在设计朗读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到老王的不幸,要求学生读出“有味”。江老师请学生读一读,读得有点样子,就过去了。这里可以把活动做得从容扎实一些:怎么读才“有味”?让学生好好揣摩,语气语调语音如何处理,重音节奏怎么确定,语序可否调换,在咬文嚼字中,在反复揣摩中,老王的不幸就会跳脱出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再比如,鞠老师设计中为朋友圈美景点赞评论的活动,学生读句子,像做阅读理解一样赏析句子,总觉得与文本贴合得不够紧密。梁衡的语言非常有特色的,值得我们通过活动好好欣赏。比如叠词的妙用,我们可以通过删去叠词与原句进行比读,比如短句的连用,我们可以改成长句后与原句进行比读,叠词的雅致,短句的气韵在比读中就显现出来了。
语文教学活动只有以语言活动为根基,在听说读写中紧扣语文的本性,方能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