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长的自我修炼新爸五年计划读书
我将如何,才能做到在孩子面前永不吵架(No.27)

我将如何,才能做到在孩子面前永不吵架(No.27)

作者: 马克叮叮 | 来源:发表于2017-12-31 23:44 被阅读50次

    前两天,因为一件都已记不清的小事,我和老婆你来我往绊了几句嘴。声音不大,时间不长,在我回了句嘴,不耐烦的转身离去的时候,原本还在我们中间好好玩着的女儿,突然“哇”的一声,哭了。

    我们赶紧抱起女儿连哄带骗,柔声安抚。终于,她平静下来。看着她还挂着泪滴的小脸,我不禁骂自己,那些育儿知识都被我学哪去了?

    说好的坚决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呢?父母吵架,孩子无所适从,甚至会怀疑自己有错,影响心理发育。但一遇到事情,我们还是会把这些道理抛到九霄云外,先怼几句过把瘾再说。

    人生那么长,难道有了孩子,就永远不能再爽快的吵架了?那些一辈子不脸红的神仙眷侣,真不是吾辈俗人可以效仿的吗?

    还好,一切都可以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我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似乎找到了答案。您来看看,这个答案到底有没有可操作性。

    非暴力沟通.jpg

    把笨拙的“微软大象”股价翻了一倍不止的CEO萨蒂亚.纳德拉,2014年一上任,首先做的事情,就是让公司高管读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非暴力沟通》。它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1963年就创立了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剩下的这60多年时间,卢森堡全部用来践行他的理论,在全世界帮助人们化解冲突,经营和谐人际关系。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语言中没有暴力因素,暖心舒适的沟通。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事实、感受、需要、请求。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不管你是否喜欢,只说出发生了什么,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开心、失望、喜悦、气愤。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最后,清晰表达具体的请求。

    我们一起看看它的要素。

    观察事实

    某一天天气很热,你和老婆逛街买了一堆东西回家。到家后,老婆先跑到冰箱前,把一杯冰镇酸梅汤咕咚咚全喝进了肚子。你心里什么感受?

    Damn,你怎么能这么自私!于是,你心中的想法脱口而出。老婆听到你的指责,瞬间暴怒,我哪里自私了?你看我们买回的东西大部分不都是你的?冰箱里还有一杯,你可以喝啊......好心情瞬间被破坏。

    我们习惯评价别人,给别人贴标签。女友总想和你在一起,你会说“你怎么这么粘人”。一段时间忙于工作,老婆会抱怨“你根本不关心我,只关心自己的那些破事”。做错了一件事,会被批评“你怎么什么也做不成”。

    这样的表达看似直抒胸臆,实际很可能会招来强烈的反抗,因为只要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们就很难体会到别人的痛苦。如果谈话完全变成评判、命令、指责,对方也忙着反驳、找理由、找借口,我们交流的初衷就跑偏了。

    而事实则客观存在,清晰的表达出来,对方无法反驳,也更容易接受。比如说“你花钱总是大手大脚”,就不如说“你上周刚买了个iPad pro,这周又买iPhone X”更容易把话题聊下去。

    不过,有时候,事实和评论还是不容易区分的。当你想和一位美女开始沟通时:

    你十分漂亮......这只是评论。
    你对我非常有吸引力......这才是事实。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区分事实和评论,还需要我们刻意留意并多加练习。

    表达感受

    我们有多久没像个孩子一样表达自己的感受了?生气、得意、气馁、兴奋、绝望、愉快、愤怒、麻木,这些很容易在孩子身上感受到的情绪,在我们身上,却常常被隐藏和压抑。

    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鼓励我们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爸爸妈妈是为了你好”,在单位“之所以取得成绩,得益于XX的正确领导”,渐渐,我们思维模式变成思考“人们期待我怎么做”,并努力迎合。表达感情似乎暴露了自己的软弱,变成难以启齿的事情。在工作中流露真情,更是不可想象。

    但是,人是有共情能力的动物。看到别人重重地摔倒,我们会“哎呀我去”,似乎感到疼痛。别人伤心,我们也会瞬间情绪低落下来。所以,如果女孩和男朋友吵架,你是指责他“你从来都不肯好好陪我”有效果,还是表达“我现在真的很难过”,然后再留下几滴泪水更让男孩愿意听你倾诉呢?

    人们会忘记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但是永远都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情。

    体会需要

    体会需要是比说出感受更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常常搞不清“感受究竟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也影响到准确表达需要。

    很多家长会无意间和孩子说一句话,“你成绩不好让爸妈伤透了心”。但仔细想想,伤心真的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这件事吗?家长伤心,是因为他们对孩子期望很高,但孩子没有达到。如果家长期望值低,孩子哪怕考个60分,家长也会很高兴。

    孩子内疚,或许会用功学习,但不幸的是,TA只是不想让你伤心,而不一定是真正出于对学习的热爱。那家长的这句名言,到底有没有表达出真正的需要呢?

    成绩不好——期望值高——伤透了心。在这个因果链条里,期望值高才是伤心的直接原因。

    所以,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会引发我们的情绪波动。它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人们总倾向于粗暴的将问题归咎于别人,或者根本察觉不到什么引发了我们的感受。

    “你没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让我很失望”。“你的做法让我很难过”。“你真给我丢脸”。当我们说出这些话时,我们实际是希望对方认错或受罚。然而,一旦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替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我们愤怒的情绪甚至会消失不见。

    这不是告诉我们要压抑情绪,而是要驾驭情绪,继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有效沟通。

    另外在书中,作者建议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联系,进而表达真正的需要。

    回到之前提到的例子,“你成绩不好,爸妈感到伤心,因为我们对你的期望值很高。你能再努力些,把数学成绩提高10分吗”?这样表达,父母没有用暴力语言面对孩子,孩子也知道家长需要什么,或许会有更积极的回应。

    提出请求

    最后,请求要具体明确。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对待热恋对象一样,努力揣摩你真实的意思。结婚20年的女士对她的先生说“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结果几星期后,先生遵从了夫人的建议,报名参加了个瑜伽班。实际上女士的意思是“每周至少抽出一个晚上在家陪我”。

    请求过于抽象,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下面的例子,后者就明显好于前者:

    关于昨天的会议,请不要隐瞒你的想法&请告诉我,你怎么看我昨天在会议中的表现,给我一些建议好吗?
    我希望你尊重我的个人隐私&下次看我手机,先征得我允许好吗?

    但不是有个“请”字,或者说出个祈使句就是请求。有时候命令也披着请求的外衣,让听者心生逆反。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呢?

    如果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接下来将会是批评或指责,这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老婆对我说“帮我把客厅的水杯拿过来吧”。这是请求还是命令?要看如果我不拿,她会摆臭脸,还是自己去拿。

    非暴力沟通终将改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男人和女人究竟有多么不同,从她诉说一件烦心事时你的反应就可知道。如果她表达了情绪以后,你的回答是“不要太往心里去,我建议你这样做123......”那你接下来你会很难受。

    费尽口舌,当你终于明白她需要的,只是你表达理解和支持,哪怕重复一遍她的烦恼,都比你自以为颇有建设性的意见要强100倍时,天都亮了。

    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的语言往往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在对话中掺杂情绪,更会使语言充满暴力,无形中伤害到最亲近的人。

    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多学习下非暴力沟通的技巧,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用心体会其中包含的事实、感受、需要、请求。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沟通会训练我们,逐渐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而不再感到羞愧、内疚、沮丧,获得内心的宁静,以及为了满足需要而追逐梦想的力量。

    读到这些沟通的方法,我仿佛在穿行隧道时看到了远方的亮光。你爱的人,值得你用心去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好像你会因此变得啰嗦、软弱、毫无个性,但当你让“愤怒的小鸟”瞬间安静下来,你会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你与Ta之间的关系,因为心意相通的交流,似乎更深了。

    亲测有效。

    这么有价值的方法,还不赶紧用起来吗?


    light.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滴答滴答的朋友:最近一直不明白要去怎样感受内心,看了你的文章有了些启发。
        不评判,只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有效的沟通方式。当我们忠实于真实的自己就可以达到我与你的世界,你的文章我要收藏然后来感受和体验。
        马克叮叮:写完这篇,我也觉得平日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实在太少了,继而也很难准确体察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慢慢来,一起努力修炼:grin:

      本文标题:我将如何,才能做到在孩子面前永不吵架(No.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vg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