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书法
这一章,主要介绍秦国的金文大篆,以及隶变、小篆初期的演化情况。
一、《史籀篇》与金文大篆
介绍书法之前,仍然先介绍秦国的历史和文化特点。秦国先世与鸟图腾、东夷文化有某种亲缘关系。
秦襄公时,护送周平王东迁,受封诸侯,获赐西岐,自是立国。秦在西周文化废墟上迅速建立,文化发展迅速,但与诸国间相对封闭,故此形成了颇具个性的文化,书法也与众不同。
秦文字的两个特点是:
1、始终以《史籀篇》为基础,保证了周秦文字的稳定、连续;
2、形成独特的书写性简化,引发了隶变。
这两个特点是周秦汉唐书法文字一脉相承的关键。
史籀,是周宣王太史,名籀。在关于史籀篇的说法中,因记载辗转传抄,谬误颇多,真迹已不存在(一般认为下图《虢季子白盘》最为近似),多以《说文解字》为参考,但不能准确反映史籀篇的真实状况。
出土的秦国铭器不多,但也能展现秦金文发展线索。
二、刻石大篆书法
秦国《石鼓文》代表刻石书法已成大观,历久而不衰。刻石书法有几个典型代表:
1、秦石磬刻字线条清秀柔美,温文尔雅。
2、石鼓,共十石,上刻十首诗,亦名猎碣,初唐出土。对,古今文人学者对石鼓文的评价极高,且研究论述众多,可谓书坛盛事。一般认为其刻制时间为春秋晚期。
3、《诅楚文》刻石,宋代出土,石刻已不复存在,仅存帖本,且讹误很多,下图中吴本与秦人书法非常不像。
三、草体篆文书法
草体篆文以《秦公簋》为先,其文已可见隶变的一缕痕迹。其后有《商鞅錞》等,可作为考察隶变的重要参照。
瓦书是秦国陶文,均为戳印陶文,性质类于土地文契。虽然技艺拙劣,但是作为大众书法的特殊类型,体现了小篆为主、隶势夹杂的特点。被称为小篆书体的前期形态。
四、简牍墨迹与秦文隶变
隶变,是只与隶书体产生有连续发展线索的书体演化的过程,以书写性简化为动力,导致古今文字的根本性变革。
隶变的意义在于改造了文字体系,解放了书写。它的早期特征包括:
1、笔势的变化,如曲线变直画,垂引变斜出。
2、出现超长笔画,如创造了左右两段大幅延伸的长横。
3、新的笔顺。
4、笔画连接方式、位置关系的变化。
5、新的体态式样。
隶变的时间最晚发生在战国早、中期,溯源而上,可以认为西周的《散盘》代表的简化篆引笔法是其起源。
梳
理秦国文字的演变脉络,有两个方向:
正体:以《史籀篇》为基础,发展而成小篆的前期形态;
草体:简化篆引--书写性简化--隶变,发展为早期隶书。
列举一些早期隶书作品的特点。
《日书》表明隶变进入全面改造阶段;
《效律》表面隶变中的潦草化倾向的影响;
《为吏之道》意境深远,接近老子道德经;
《语书》简质古雅,堪称秦简楷模。
下一章:书同文字的秦代书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