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一起探索孩子未来的第7篇文章
宝爸宝妈们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会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玩具熊等玩偶“讲话”。
这在儿童心理学上叫做“儿童泛灵论”,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泛灵心理是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
这个阶段的儿童无法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主要表现为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
2~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
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
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我们可以利用宝宝的这个特性改掉孩子的一些习惯。
比如宝宝不愿意刷牙,我们可以模仿牙齿说话:“你不愿意给我洗,我太脏了,会生病的。”宝宝这时候就会容易接受刷牙这件事情。在宝宝刷牙之后,再模仿牙齿的口气感谢宝宝把它刷干净。
再比如,孩子经常把墙壁弄脏,可以试着以墙壁的口吻对宝宝说:我是墙壁,我可爱干净了,能不能让我一直穿着白裙子呢?
这样之后孩子可能还会很注意让你不要弄脏墙壁。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使用“泛灵论”这个方法,去为孩子的过错推卸责任,比如孩子玩闹被桌子磕到了,不要一边抚慰孩子一边去责怪桌子,一般孩子会在惩罚桌子之后心情得到平复,但是这样的行为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下一次他还是会撞到桌子,反而加重了孩子继续犯错的可能性。
另外我们要注意,“泛灵论”并不是稳定的心理状态,每个孩子发展不同,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也不同,如果孩子已经不再具有泛灵论的特征时,就不要再使用这个方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