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我的简书,发现最后一篇读后感落笔于2020年的11月,就很感慨——一晃眼三年过去了,三年来我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文章?留下多少思想?——人啊,禁不住问,也不敢问,稀里糊涂一年就又过去了。
我让徒弟们读书写作,不仅仅是一个要求,更是对自己的鞭策。就好像游泳健身跑步,都知道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可总是望而却步,因为坚持,是非常难得的品质。所以就经常有“跑友团”这种团体出现,彼此互助,彼此激励,共同进步。这也是我组织读书写作的初衷之一。
读书,一直是对每个人都有莫大帮助的事情,尤其对于希望从事培训事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这么多年来,我遇到过不止一个老师讲《化书成课》的主题了,虽然我不认可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去讲课,那样显得太单薄,但我很赞成把书中的部分内容,包括结构、技术技巧、案例等,化为自己的课程,从COPY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年来,我从书中获取的收获,非常巨大,对讲课与表达都有帮助。这是一条捷径,希望每个徒弟也能学去。
大家一起读书写作,除了其本身帮助良多之外,还有其他作用。第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看看其他人写的读后感,看完之后做出三点评价与鼓励,让自己也了解更多的好书,了解接下来的读书动向。第二,读书写作最好发布在公众号、简书、印象笔记等公域领域,如此一来,可以扩大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够让你的读书思想有所保存,方便日后翻看。第三,彼此看看彼此的写作风格,关注点,也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团队成员彼此性格,大家以后如果有协作的项目,就很容易达成统一风格,哪怕没有项目做,我们更好的去了解朋友,也是好事。
所以,希望我们的读书写作可以坚持下去,起码为期一年,明年三月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起回顾,看看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好了,说了这么多开题,再说说我最近阅读的这本书:《谈判——如何在博弈中获得更多》。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作为年度开始阅读的作品呢?我有一个好朋友,他是谈判领域的专家,他说当年就是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大,所以我也想找来看看。另外,我最近也在阅读《博弈论》,觉得是不是可以相互印证一下。恰好STA年会抢到了这本,那就捡起来看吧。
看完之后觉得,对我帮助实在有限。可能是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之前的谈判课,是以罗杰道森的《优势谈判》为框架原理。道森在书中的结构很严谨,相对来说更加容易化书成课,无论是谈判前、谈判中、谈判僵局、谈判收尾,都讲得头头是道。而本书更多的是各种技巧,前后总共写了25个技巧,其中最起码一半以上,都是我在课程中所用的,但是技巧和技巧之间几乎是弱关联,也没有说明在谈判的不同阶段,应该使用什么技巧,这样阅读起来就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书中所举的案例,让人不太容易化到自己的课程里,因为第一有很多东西方文化差异,场景不适用,第二有一些国际政治案例,也不适合放在课程里。所以总体来说,对我的帮助有限。
不过书中还是有些真知灼见,值得输入,以下做一些总结:
1、更加深入的说明了谈判的本质,是交换,是交易,不是零和谈判,不是一方输一方赢的游戏。如果把这个本质在课程中讲透,那么对于讲授如何杀价,如何提条件等技巧,都会很有帮助。这是道的层面的内容。
2、谈判者应该坚定决心,做一个强硬的谈判者。这里所说的强硬,不是态度或者言辞上的强硬,而应该是坚定的决心,内心的所求。如果把这个内容讲透,那么对于讲授如何建立谈判目标,如何盘点谈判筹码等技巧,都会很有版主。
3、谈判者应该广泛思考多方视角。书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谈判,是因为我们对事物价值的看法不同。”我非常认可这个理念,因为价值差异化,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共同妥协、达成共识的过程。如果把这个理念讲透,那么如何站在对方视角思考问题、如何寻找对应话术、如何理解共赢,这些技巧讲给学员,他们的接受度和落地程度也会更高。
4、一个技巧,在谈判砍价或者彼此讲条件的时候,应该牢记使用“如果……那么……”这种句子。前面已经说了,谈判的本质就是交换,这个句式就是标准的交换句式,不应该单纯的答应对方提出的任何条件,我们在答应对方的时候,必须得到相应的交换,这才是标准的谈判,更是尊重对手的表现。
书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技巧,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结一下,谈判其实和每个人都休戚相关,无论你是不是一名销售,都需要谈判,如果作为入门书籍,那么这本书我是很推荐的,如果作为授课用的资料,相对来说就有点单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