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起一位熟人的辞职。朋友说:都五十岁的人了,还这么任性,什么都不要了,是因为对体制内已经深恶痛绝了吗?
这位熟人为什么辞职,辞职去了哪里,尚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个年纪能作出如此的选择,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不会是意气用事。既然是深思熟虑,那不过是一次选择而已。人生在有选择的机会时,应该把握住机会,不要怂。
当然,能把握住机会的人,一定是有准备、有实力,同时是有勇气的人。试想,一个习惯了在温室泳池里套着游泳圈扑腾的人,突然丢到冰冷、激烈的汹涌波涛里冲浪,他敢吗?能适应吗?能活命吗?只有一直在适应冷水,一直在冲浪练习,一直在锻炼体能,一直在做准备的人,才能不惧怕下海,不惧怕冲浪。
然而,这正是体制内最缺乏的那种人。体制,让一些人更愿意去研究套路,而不是历炼技能;更愿意适应环境,而不是成长自己。
体制,让每一个人很快看得见自己的未来,而未来只不过是头顶的那个天花板。偶尔的惊喜,可能只是天花板换了一种颜色和款型。天花板之下,所有人都在仰望着其他人头顶上的,是不是比自己的更好。
如果一个人甘愿围着体制转圈,无法伸展,无法破局,这种限制还将延伸:生活的圈子越来越窄,窄到除了工作伙伴就是酒肉朋友;人生的格局越来越小,小到除了升职就是挣钱再没有别的追求。
在体制内转圈转久了的人,绝大多数有一种优越感。这优越感,是与体制外的亲人朋友对比之后的一种主观判断,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种自我安慰:
也想像那些体制外的企业高管、私企老板那样钱多啊,可是我们比他们操心少还假期多。比起那些辛苦奔波还没有收入保障的底层人员,我们还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以上想法,很容易让体制内的人自我催眠,认为自己坐拥无价宝座,愿意为此放弃千万种人生。
然而,不是说体制内不好。而是这种固守一念的思想太局限。
生活需要安稳,需要安全感。但是,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就像骑着自行车前进,只有不断骑行向前,并且不断地调整平衡,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没有人可以停止不前,只是其中的分别是,你是被时代的洪流推搡着前行?还是一直在洪流来临之前捆扎着自己的冲锋舟?抵制着不愿向前者,像那倒在路边缺胳膊少腿的共享单车一样,被时代所淘汰。
体制并不是牢笼。在这个天花板之下,你可以八小时之外开辟另一片天地,可以望向更加高远的天空。没有什么可以禁锢你的心灵,也没有什么能够桎梏你的思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的创造、改变和突破,除非你,一定要固守一念。
五十岁又如何?五十岁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一次转折性的选择,值得敬佩。人生,本就不该因为年龄、性别、职位、身份这些客观因素为自己设限。赞比亚女作家丹比萨·莫约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不为自己设限,为心之向往的事情付出,你还可以有很多种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