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阻断了出行的道路,停滞了外出的脚步,却也留给我很多时间读书。读了几本书,跟青春期的女儿多聊了几句,于是便有了个故事的框架,有了个输出的理由。
两年前,故事编完了。女儿说,她就不爱听我编的故事。我不以为意,因为我写的故事不过是个载体,读懂故事的人,说不定也跟我一样,走走停停,踽踽独行,走着走着,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环顾四周,想找个人来一起欣赏,却发现这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既然是个故事,总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人听。不论诸君觉得故事好不好听,偶遇了,邂逅了,便是缘分。曾经试着将故事放在了某中文网,被迫被分到女生最爱下面的一个分栏里,颇有些无可奈何。当然,我后悔了,想要撤回,却没能成功。
我这个故事的主角的确是两个男生,但是,真的不是诸君下意识想到的双男主剧情。读了些书,识得几个字,也算个文化人,我尊重世上所有的美好感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担心诸君从一开始就误会。世界上的感情有很多种,我不是那个狭隘的人。有一次我跟女儿开玩笑,说:“你以后千万别找个歪果仁伴侣,文化不同,很难沟通,哦,对了,外国猴也不行。”女儿立刻反驳:“你的意思是中国猴就可以?”我大笑。其实,我无意干涉女儿未来的生活,跟谁一起生活是她自己的事情,我无权干预。我想要强调的是原生态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正如故事中的两个男孩儿,他们的家庭带给他们的是福气还是灾难,天知道。教育是个大问题,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优秀的父母和优秀的老师对孩子而言绝对是天大的福气。
既然是故事,一定会有个正派反派大boss,我也不能免俗,可是在编故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质疑:正派的“正”和反派的“反”难道不是一直在各种情境下倏忽转换着吗?我们永远无法定义“正”和“反”,如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就反复在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难易相随”,对某人某物某事某时某刻的某种行为可以有好恶之分,却无法盖棺定论是非对错。我内心一直坚守的原则是:起心动念,但求问心无愧。
这个故事的名字我一直定不下来,所以诸君可以尽情为他取个名字,或活泼或沉稳,或通俗或文雅,都无所谓。毕竟,每个人都有特殊的人生经历,自然每个人看到的想到的就一定会不同。“大同”是理想,“不同”才是常态,这个世界也是因为“不同”才那么有趣。(又或许,等我把故事完结了,它的名字会出现在最后。总之,我可以保证完结并且负责填坑。)
祝愿诸君在这个有趣的世界做个有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