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红楼梦的历程
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在初三,当时读书的初衷是只是因为人人都说《红楼梦》好,我要看看到底好在哪里。
当我读《红楼梦》越来越多时,不禁被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曹雪芹生动形象的文笔所吸引,翻来覆去连续读了好几遍,还将里面的诗词记住不少,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烂熟于胸,并且通过查看一系列相关的视频和资料,对书中草蛇灰线的伏笔以及妙笔生花之处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当时,我羡慕贾宝玉整日欢歌笑语,吟诗作对,与姐姐妹妹在大观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对贾府的败落和宝玉出家深感惆怅,以至后四十回不忍猝读,只把前面八十回来回地看。看着宝黛吵架,看着二人嬉笑,讨厌着主人公所讨厌的,喜欢着主人公所喜欢的,书中的以及87版陈晓旭扮演的黛玉是我十余岁的幼稚心灵中,对初恋朦朦胧胧的幻想——我身边要是有黛玉这样的女孩该多好。当时我没有恋爱过,我想,初恋的感觉大约就是如此吧。
上了高中之后,偶尔地还会看看与《红楼梦》相关的文章,视频和零碎的知识,没有再系统去读原著。
现在,我又把《红楼梦》重读一遍,获得了许多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收获。
(二)对红楼梦中的人物
现在重读《红楼梦》后,对里面些许人物有了不同的认知感悟。
林黛玉还是这些群芳当中,我最喜欢的那一个。她美丽,聪慧,活泼,率真,撒起娇使起小性来的样子可爱极了,晴雯也是如此。我不喜欢薛宝钗那种事故,心机,沉闷的样子,这不是一个青春活泼的女孩该有的样子,读来令人无法喜欢,袭人也是如此。
之前我是比较喜欢贾宝玉的,但是现在,对他还是有些不以为然。无论是对封建的叛逆也好,对自由的追求也好,他始终是逃避者,每日厮混在女儿堆里,闲愁不断,将大好年华虚度。不屑与世俗人为伍,看透了世间学问的虚伪,却又不敢与看不惯的事物(例如面对金钏与晴雯的死)抗争到底,倘若如此了结一生,当真是光阴虚度,毫无建树。这也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宝玉的命运也因此带有悲剧的色彩。
对于像贾琏,贾珍,贾蓉,薛蟠等贵族子弟,之前对他们无感,现在读来,他们每日里饮酒听戏,包养大量男宠女妾,沉湎酒色之中无所事事,做事颠三倒四,毫无治家理事能力,家族未来的发展交到他们手中,焉能不败?推至整个社会,八旗子弟、贵族之后,每日里就这样无所事事,斗鸡逐犬,过着奢华腐败的生活,整个清王朝,整个封建社会,焉能不败?贾氏家族是整个封建王朝的缩影。
(三)对佛教思想的体现
忘记在哪看到的故事:一个书生去拜访寺里著名的禅师,却见禅师身旁放着一本《红楼梦》,书生问,“大和尚也爱看这个?”禅师说,“我就是看这个开悟的。”
之前我对佛教的思想一无所知,因此对书中佛教思想的表述也是并未觉察。
近来我对佛学有了一定的了解,重读《红楼梦》后,才发觉整部书就是建立在佛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佛教最基础的思想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也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变化的,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整部书就是讲述一个家族的命运历经沧桑变换的故事,从荣宁二公创业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衰落,贾元妃入选凤藻宫家族中兴,最后无可挽回地抄家败落。无论铁槛寺修的再牢固,无论多么烈火烹油,终不会长久富贵,衰落是必然之事。大观园中的生活的宝玉和姊妹们也是如此,他们虽然雅兴遄飞,吟诗作赋,嬉戏无忧,看似在大观园这片乐土中与世隔绝,终不过远嫁夭亡,落寞出家,飘零的飘零,丧生的丧生。无常如影随形,上一刻欢喜幸福,下一秒祸从中来,这便是曹雪芹用血泪换来的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化,富贵一场空的悲切感悟。
诸法无我即是空,空便是虚幻,便是心中的颠倒梦想。贾宝玉从一个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官宦子弟落魄成一个“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一无所有的乞丐,正如第一回《好了歌》所唱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多时眼闭了。
作者在小说第一回便告诉人们:“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并且作者以《红楼梦》为题,着眼于一个梦字,整部书便是一场华丽热烈却又虚幻缥缈的梦,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微风一吹便会消逝,无论是汲汲于功名还是执着于富贵,到头终究是一场空,就如同书中贾母在佛前抽到的戏《南柯梦》一样,当梦醒来时,方才明白这一切的富贵不过是一场长长的大梦,终有醒来的那一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像庄周在《庄子》中对人生的思考:“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就是一场梦呢?只是我们在梦中觉察不到这是做梦,或许死亡便是我们梦醒的时候,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辛苦劳碌或安逸富贵而度过的一生不也是虚幻的吗?那有何必为虚幻的一切而狂喜惊惧,悲伤忧虑呢?曹雪芹在红楼一梦中醒来了,回首往事,方知自己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因此,佛陀说“万法皆空”、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涅槃寂静便是在堪破无常无我之后,达到觉悟的本真的状态。作者在前文冗长的叙述中,终于在最后一回,让主人公贾宝玉阅尽世事无常,富贵成空,沧桑疾苦后,终于大梦醒来,了悟到生命的真谛,出家而去,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留下的开悟偈,在书中作者在书中借宝钗之口说出,林黛玉也在此时提到“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正好印证了这书中最后一片空寂苍茫的大地的意境。
(四)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重读旧时读过的《红楼梦》,又获得了新的知识,除了上述的感悟之外,还有对以前没有注意过对现实中的细节——从衣食住行到庆典礼节等等古代真实的事和物,以及那些文采斐然的诗词歌赋,只是前人对此有更多更为精深,更为优秀的畅谈与解析,我也读过一些相关作品,受益良多,再写也不过是拾人牙慧,贻笑大方。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的好,“对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万语千言要说,因此,本书倒不必给这个说不完道不尽的奇瑰留更多篇幅。”
《红楼梦》实在是太过博大精深,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年幼时看见故事,年长后看到一些哲理与日常生活以及诗词歌赋,我相信这对于《红楼梦》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曹雪芹用一生写就了这一本《红楼梦》,读它也是一生的事情。
现在我读到了这些,我不知道未来还能读出什么,唯有自己继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另一个维度去看这本书,应该会得到更多新的知识。
网友评论